宋前诗歌“长门事”典故流变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一、“长门事”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二、“长门事”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三、“长门事”典故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典故及相关术语界定 | 第13-18页 |
第一节 典故本事 | 第13-16页 |
一、长门宫的历史由来 | 第13-15页 |
二、从“金屋藏娇”到“长门”幽怨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相关术语界定 | 第16-18页 |
一、“长门事”典故意象界定 | 第16页 |
二、“长门事”典故化用界定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长门事”典故流变 | 第18-27页 |
第一节 “长门事”典故发展变化情况 | 第18-24页 |
一、汉——产生初期无发展 | 第18-19页 |
二、魏晋南北朝——代言体兴盛促发展 | 第19-20页 |
三、唐——诗歌繁荣助鼎盛 | 第20-23页 |
四、宋——词对唐诗多继承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长门事”在唐诗中兴盛的原因 | 第24-27页 |
一、开明的政治以及繁荣的经济 | 第24-25页 |
二、宫怨与宫体划清界限 | 第25-26页 |
三、落第文人喜好以汉代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宋前“长门事”诗歌的思想内容 | 第27-38页 |
第一节 宫怨题材的“长门事”的特色 | 第28-33页 |
一、在宫怨题材中有重要地位 | 第28-29页 |
二、与其他宫怨题材的联系与不同 | 第29-33页 |
第二节 怀古题材中“长门事”的特色 | 第33-38页 |
一、触发联想、悲叹命运的典型人物形象 | 第34页 |
二、感慨盛衰变迁、物是人非的恰当典故 | 第34-35页 |
三、借古讽今、警醒世人的绝佳事例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宋前“长门事”诗歌的艺术特色 | 第38-45页 |
第一节 诗歌中的“长门事” | 第38-40页 |
一、诗歌主题的直接点明者 | 第38-39页 |
二、诗歌开词之先河 | 第39页 |
三、诗歌是“长门事”的最佳承担者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对比手法的运用 | 第40-42页 |
一、处境的前后对比 | 第40-41页 |
二、心境的前后对比 | 第41-42页 |
第三节 清冷意境的塑造 | 第42-45页 |
一、“苔”与“阶”的结合 | 第42-43页 |
二、“明月”与“宫漏”的结合 | 第43页 |
三、“春”与“泣”的结合 | 第43-45页 |
第五章 “长门事”作者群研究 | 第45-50页 |
第一节 女性作者的“长门事”创作——强大的自尊 | 第45-47页 |
一、以嘲讽话感恩——徐贤妃徐惠 | 第45-46页 |
二、孤傲的鸿雁——梅妃江采萍 | 第46-47页 |
第二节 男性作者的“长门事”创作——同情与隐喻 | 第47-50页 |
一、对女性的关注 | 第47-48页 |
二、对君臣关系的隐喻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