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23页 |
1.1.1 心血管疾病 | 第14-16页 |
1.1.2 Keap-1/Nrf2通路简介 | 第16-18页 |
1.1.3 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简介 | 第18-20页 |
1.1.4 槲皮苷简介 | 第20-23页 |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6页 |
1.2.1 体内抗氧化实验 | 第23页 |
1.2.2 活血化瘀法 | 第23页 |
1.2.3 细胞氧化应激模型及荧光显微镜细胞形变观察 | 第23-24页 |
1.2.4 细胞存活率检测 | 第24页 |
1.2.5 流式细胞术 | 第24-25页 |
1.2.6 DNA ladder实验 | 第25页 |
1.2.7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第25页 |
1.2.8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第25页 |
1.2.9 荧光定量PCR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乌药叶槲皮苷体内抗氧化及活血化瘀作用研究 | 第26-40页 |
2.1 乌药叶槲皮苷体内抗氧化作用 | 第26-34页 |
2.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1.3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2.1.4 实验试剂配制 | 第27-28页 |
2.1.5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2.1.5.1 老龄鼠尾静脉注射 | 第28页 |
2.1.5.2 血清样品制备 | 第28页 |
2.1.5.3 血清中抗氧化物酶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检测 | 第28-30页 |
2.1.5.4 心脏组织匀浆制备 | 第30页 |
2.1.5.5 心脏组织中抗氧化物酶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检测 | 第30-31页 |
2.1.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2.1.6.1 血清中抗氧化物酶以及丙二醛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31-33页 |
2.1.6.2 心脏组织中抗氧化物酶以及丙二醛检测结果及分析 | 第33-34页 |
2.2 乌药叶槲皮苷活血化瘀作用 | 第34-37页 |
2.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34-35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5页 |
2.2.3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2.2.4 实验试剂配制 | 第35页 |
2.2.5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2.2.5.1 大鼠尾静脉给药 | 第35-36页 |
2.2.5.2 大鼠急性血瘀模型 | 第36页 |
2.2.5.3 血液样品准备及检测 | 第36页 |
2.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6-37页 |
2.3 数据分析 | 第37-38页 |
2.4 小结与讨论 | 第38-40页 |
2.4.1. 小结 | 第38页 |
2.4.2.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槲皮苷对过氧化氢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和心肌细胞(H9C2)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第40-55页 |
3.1 槲皮苷的细胞毒性考察 | 第40-44页 |
3.1.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40-41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1页 |
3.1.3 实验试剂配制 | 第41-42页 |
3.1.4 实验细胞培养 | 第42-43页 |
3.1.4.1 细胞培养条件 | 第42页 |
3.1.4.2 细胞复苏与冻存 | 第42-43页 |
3.1.4.3 细胞接种 | 第43页 |
3.1.5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3.1.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4页 |
3.2 氧化应激模型的建立 | 第44-50页 |
3.2.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44-45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3.2.3 实验试剂配制 | 第45-46页 |
3.2.4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3.2.4.1 COAFT模型建立 | 第46页 |
3.2.4.2 PRT模型建立 | 第46-47页 |
3.2.4.3 细胞氧化应激状态下形态学观察 | 第47页 |
3.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7-50页 |
3.2.5.1 氧化应激模型建立结果 | 第47-49页 |
3.2.5.2 细胞凋亡形态观察结果 | 第49-50页 |
3.3 不同处理方式下槲皮苷对氧化应激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50-53页 |
3.3.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50页 |
3.3.2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3.3.3 实验试剂配制 | 第50-51页 |
3.3.4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3.3.4.1 预处理给药(APT) | 第51页 |
3.3.4.2 同时给药(ACT) | 第51页 |
3.3.4.3 后处理给药(APOT) | 第51-52页 |
3.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3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3.5 小结与讨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乌药叶槲皮苷体外抗氧化机制研究 | 第55-78页 |
4.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5页 |
4.2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4.3 实验试剂配制 | 第56-58页 |
4.4 qPCR引物序列 | 第58页 |
4.5 实验方法 | 第58-64页 |
4.5.1 细胞培养基中总过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检测 | 第58-59页 |
4.5.2 细胞培养基中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检测 | 第59页 |
4.5.3 槲皮苷保护HUVECs免受氧化损伤的形态学观察 | 第59-60页 |
4.5.4 Annexin V-FITC/Propidine iodide(AV/PI)细胞凋亡检测 | 第60页 |
4.5.5 DNA ladder实验 | 第60-61页 |
4.5.5.1 DNA的提取 | 第60页 |
4.5.5.2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60-61页 |
4.5.6 HUVECs中活性氧检测 | 第61页 |
4.5.7 免疫荧光检测Nrf2核转位实验 | 第61页 |
4.5.8 细胞总蛋白以及胞浆胞核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61-62页 |
4.5.9 Western bloting实验 | 第62-63页 |
4.5.10 自噬抑制剂(3-MA)对ACT处理的影响(MTT法) | 第63页 |
4.5.11 荧光定量PCR (qPCR) | 第63-64页 |
4.6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4-75页 |
4.6.1 槲皮苷能提高HUVECs中T-SOD的活力 | 第64-65页 |
4.6.2 槲皮苷能提高HUVECs中GSH的含量 | 第65页 |
4.6.3 榭皮苷抑制HUVECs氧化损伤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 第65-66页 |
4.6.4 槲皮苷抑制过氧化氢诱导HUVECs凋亡 | 第66-68页 |
4.6.5 槲皮苷抑制DNA ladder产生 | 第68页 |
4.6.6 槲皮苷抑制过氧化氢诱导HUVECs中ROS的产生 | 第68-69页 |
4.6.7 槲皮苷可促进Nrf2的核转位 | 第69-70页 |
4.6.8 槲皮苷促进Keap-1/Nrf2系统的激活并抑制Bach1对Nrf2的阻遏 | 第70-71页 |
4.6.9 ACT促进自噬通路的激活 | 第71-72页 |
4.6.10 3-MA可减弱ACT处理下槲皮苷对HUVECs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并抑制Nrf的核转位 | 第72-74页 |
4.6.11 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 | 第74-75页 |
4.7 数据分析 | 第75页 |
4.8 小结与讨论 | 第75-78页 |
4.8.1. 小结 | 第75-76页 |
4.8.2. 讨论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总结 | 第78页 |
5.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