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论文--社会心理、社会行为论文

微时代下虚拟自我认同危机探析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第8-9页
        (一)选题背景第8页
        (二)选题意义第8-9页
    二、文献综述第9-13页
        (一)微时代研究综述第9-10页
        (二)虚拟自我研究综述第10-11页
        (三)自我认同研究综述第11-13页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13-14页
        (一)研究方法第13页
        (二)创新点第13-14页
第二章 微时代下虚拟自我认同理论概述第14-20页
    一、虚拟自我相关概念解析第14-16页
        (一)网络出现前的虚拟自我历史演进第14-15页
        (二)网络出现后的虚拟自我表征方式第15-16页
    二、自我认同相关概念解析第16-17页
        (一)自我认同理论第16-17页
        (二)自我认同危机表现形式第17页
    三、微时代相关概念解析第17-20页
        (一)微时代概念引入第17-18页
        (二)手机与微时代的融合与创新第18页
        (三)微时代表现形式第18-20页
第三章 微时代下虚拟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第20-27页
    一、主体同一性的消解第20-22页
        (一)虚拟自我多重身份之间无法认同第20-21页
        (二)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无法认同第21-22页
        (三)虚拟自我被技术物化第22页
    二、社会主体归属感匮乏第22-24页
        (一)社会角色的模糊化第22-23页
        (二)社会角色的虚拟化第23-24页
        (三)自我角色的被边缘化第24页
    三、自我价值的失衡第24-27页
        (一)现实自我的规范弱化第24-25页
        (二)虚拟环境中信任缺失第25-26页
        (三)传统道德价值被消解第26-27页
第四章、微时代下虚拟自我认同危机原因第27-37页
    一、微时代下的技术原因第27-29页
        (一)技术理性环境的增强趋势第27页
        (二)随时性、匿名性功能的消极遮蔽第27-28页
        (三)模式化、同质化的误区引导第28-29页
        (四)交往模式技术化的单一选择第29页
    二、微时代下的主体原因第29-33页
        (一)主体的智能选择行为第29-30页
        (二)虚拟自我的表现欲望第30-31页
        (三)虚拟自我的依赖性行为第31-32页
        (四)虚拟体验与现实逻辑的偏差第32-33页
    三、微时代下的环境影响第33-37页
        (一)传播中的非理性交往氛围第33-34页
        (二)正面舆论引导的缺失第34-35页
        (三)客观世界交互性的消极影响第35-37页
第五章、重塑微时代下良性虚拟自我认同第37-43页
    一、重塑微时代下技术伦理第37-39页
        (一)加强技术研发中的传统伦理第37页
        (二)运用程序伦理规范技术行为第37-38页
        (三)建设科学共同体的伦理标准第38-39页
    二、微时代下教育、文化及社会引导第39-41页
        (一)教育、文化的引导第39-40页
        (二)适应技术化生存第40页
        (三)完善虚拟自我社会化第40-41页
    三、构建微时代下合理环境机制第41-43页
        (一)完善微时代传播的意见领袖作用第41页
        (二)构建微时代积极舆论体系第41-42页
        (三)加强微时代传播管理规制第42-43页
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人寿东营分公司大学生营销团队建设管理研究
下一篇:我国生态环境发展中的科技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