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1 前言 | 第16-29页 |
1.1 抽穗期基因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1.2 株高基因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千粒重基因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 籽粒硬度基因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5 基因/QTL定位 | 第21-27页 |
1.5.1 分子标记 | 第21-23页 |
1.5.2 作图群体 | 第23-25页 |
1.5.3 作图方法 | 第25-26页 |
1.5.4 遗传图谱构建 | 第26-2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1.7 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 扬麦 16/中麦 895 DH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 第29-4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2.2.1 DH群体构建 | 第29页 |
2.2.2 表型数据调查及分析 | 第29页 |
2.2.3 DNA提取 | 第29-30页 |
2.2.4 基因分型 | 第30页 |
2.2.5 遗传图谱构建 | 第30页 |
2.2.6 HD、PH、TKW和HI QTL定位分析 | 第30页 |
2.2.7 候选基因预测分析 | 第30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2页 |
2.3.0 群体构建及基因分型 | 第30-31页 |
2.3.1 标记基因分型 | 第31-32页 |
2.3.2 图谱构建 | 第32页 |
2.3.3 表型性状分析 | 第32-34页 |
2.3.4 QTL定位分析 | 第34-41页 |
2.3.4.1 抽穗期QTL检测 | 第35-36页 |
2.3.4.2 株高QTL检测 | 第36-37页 |
2.3.4.3 千粒重QTL检测 | 第37-38页 |
2.3.4.4 籽粒硬度QTL检测 | 第38-39页 |
2.3.4 5 KASP标记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 | 第39-41页 |
2.3.5 优良育种材料的筛选 | 第41-42页 |
3 普通小麦TaELF3-1DL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42-5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3.2.1 抽穗期调查 | 第42页 |
3.2.2 TaELF3-1DL基因克隆及功能标记标记开发 | 第42-44页 |
3.2.3 TaELF3-1DLSTS标记分析 | 第44页 |
3.2.4 标记检测TaELF3-1DL的分布 | 第4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4-51页 |
3.3.1 TaELF3-1DL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44-46页 |
3.3.2 基因等位变异和功能标记开发 | 第46-48页 |
3.3.3 TaELF3-1DL基因的染色体定位和QTL定位 | 第48-51页 |
4 讨论 | 第51-56页 |
4.1 普通小麦TaELF3-1DL基因克隆及功能分析 | 第51-53页 |
4.1.1 TaELF3的同源克隆 | 第51页 |
4.1.2 TaELF3-1DL功能标记的开发,鉴定与利用 | 第51-52页 |
4.1.3 开花期相关基因在小麦育种中的价值 | 第52页 |
4.1.4 TaELF3-1DL位点等位变异在中国和国外品种中的分布 | 第52-53页 |
4.2 扬麦 16/中麦 895DH群体遗传图谱构建及主要农艺性状QTL定位 | 第53-56页 |
4.2.1 扬麦 16/中麦895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53-54页 |
4.2.2 QTL定位结果及与前人研究结果比较 | 第54-55页 |
4.2.3 连锁作图和QTL定位结果的应用 | 第55-56页 |
5 结论 | 第56-58页 |
5.1 普通小麦TaELF3基因鉴定与克隆 | 第56页 |
5.2 小麦抽穗期功能标记的开发及利用 | 第56页 |
5.3 扬麦 16/中麦895遗传图谱构建及主要性状QTL定位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1页 |
附录 | 第71-110页 |
致谢 | 第110-11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