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组制度对P2P借贷行为影响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1-15页 |
1.3.1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主要模式 | 第11-13页 |
1.3.2 P2P网络借贷的运作流程 | 第13-14页 |
1.3.3 我国P2P信贷发展态势 | 第14-15页 |
1.3.4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及目前现状 | 第15页 |
1.4 本文框架 | 第15-16页 |
1.5 本文创新及贡献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7页 |
2.1.2 社会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2.1.3 信号传递理论 | 第18页 |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2.3 文献述评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模型设计与研究假设 | 第25-28页 |
3.1 加入群组与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借款成功率 | 第25-26页 |
3.2 加入群组与借款人筹集资金效率、借款利率 | 第26-27页 |
3.3 加入群组对不同信用等级借款人的影响 | 第27页 |
3.4 加入群组与借款人的还款表现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数据描述及分析 | 第28-41页 |
4.1 数据选取及描述性统计 | 第28-31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31-32页 |
4.3 计量方法 | 第32-34页 |
4.4 变量说明 | 第34-36页 |
4.5 描述性统计及分析 | 第36-39页 |
4.6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五章 实证结果及讨论 | 第41-48页 |
5.1 加入群组与借款人的信用等级 | 第41-42页 |
5.2 加入群组与借款成功率 | 第42-43页 |
5.3 加入群组与借款人筹集资金效率、借款利率 | 第43页 |
5.4 加入群组对不同信用等级借款人的影响 | 第43-44页 |
5.5 加入群组与借款人的还款表现 | 第44-46页 |
5.6 稳健性检验 | 第46-48页 |
5.6.1 计量方法 | 第46页 |
5.6.2 重选样本 | 第46-47页 |
5.6.3 变量替换 | 第47-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50页 |
6.1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48-49页 |
6.2 后续研究建议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附录 | 第54-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