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符号说明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66页 |
1.1 联乙炔 | 第20-22页 |
1.1.1 拓扑化学聚合 | 第20-22页 |
1.2 聚联乙炔(PDAs) | 第22-42页 |
1.2.1 PDAs的光学性质 | 第22-24页 |
1.2.1.1 PDAs的比色性质 | 第22-23页 |
1.2.1.2 比色转变的机制 | 第23页 |
1.2.1.3 PDAs的荧光性质 | 第23-24页 |
1.2.2 PDAs的传感应用 | 第24-42页 |
1.2.2.1 PDAs的温度传感 | 第24-28页 |
1.2.2.2 PDAs的化学传感 | 第28-36页 |
1.2.2.3 PDAs的生物传感 | 第36-42页 |
1.3 周期性介孔有机硅(PMOs) | 第42-49页 |
1.3.1 PMOs的简介与发展 | 第42-45页 |
1.3.2 PMOs的性质与应用 | 第45-49页 |
1.3.2.1 PMOs的光学性质与应用 | 第45-49页 |
1.4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6页 |
第二章 联乙炔基团杂化的周期性介孔有机硅材料的合成以及电荷/能量转移性质 | 第66-94页 |
2.1 引言 | 第66-6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7-73页 |
2.2.1 药品和试剂 | 第67页 |
2.2.2 合成部分 | 第67-71页 |
2.2.2.1 阳离子三聚表面活性剂(C_(14-2-14-2-14))的合成 | 第67-68页 |
2.2.2.2 联乙炔化合物6,8-十四碳二炔-1,14-二醇的合成 | 第68-69页 |
2.2.2.3 有机硅前驱体联乙炔桥联硅氧烷(DASi)的合成 | 第69-71页 |
2.2.2.4 联乙炔杂化的PMOs(DAPMOs)的制备 | 第71页 |
2.2.2.5 PMOs基电荷转移(CT)体系(DAPMO20%-Y)的构建 | 第71页 |
2.2.3 表征方法 | 第71-7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8页 |
2.3.1 DAPMOs的结构表征 | 第73-78页 |
2.3.1.1 SAXS表征 | 第73-74页 |
2.3.1.2 HRTEM表征 | 第74-75页 |
2.3.1.3 红外光谱表征 | 第75页 |
2.3.1.4 氮气吸附/脱附等温曲线表征 | 第75-76页 |
2.3.1.5 固态~(29)Si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 第76-77页 |
2.3.1.6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 第77-78页 |
2.3.2 光学性质 | 第78-80页 |
2.3.2.1 紫外-可见吸收和荧光激发光谱分析 | 第78-79页 |
2.3.2.2 荧光现象分析 | 第79-80页 |
2.3.3 电荷转移(CT)复合物体系的性质 | 第80-8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第三章 在多种刺激下具有比色可逆性的聚联乙炔杂化的PMOs材料 | 第94-125页 |
3.1 引言 | 第94-9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96-101页 |
3.2.1 药品和试剂 | 第96页 |
3.2.2 合成部分 | 第96-100页 |
3.2.2.1 阳离子三聚表面活性剂(C_(14-2-14-2-14))的合成 | 第97页 |
3.2.2.2 联乙炔化合物6,8-十四碳二炔-1,14-二醇的合成 | 第97-98页 |
3.2.2.3 有机硅前驱体联乙炔桥联硅氧烷(DASi)的合成 | 第98-99页 |
3.2.2.4 聚联乙炔杂化PMOs(PDAPMOs)薄膜的合成 | 第99-100页 |
3.2.2.5 比色响应(CR)值 | 第100页 |
3.2.3 表征方法 | 第100-10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8页 |
3.3.1 拓扑化学聚合 | 第101-104页 |
3.3.2 结构表征 | 第104-106页 |
3.3.3 热致变色性质 | 第106-114页 |
3.3.4 机械致变色性质 | 第114-117页 |
3.3.5 溶剂致变色性质 | 第117-11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5页 |
第四章 罗丹明B功能化的双聚联乙炔薄膜的热致变色性质及其对铝离子的双比率吸收检测 | 第125-153页 |
4.1 引言 | 第125-12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26-135页 |
4.2.1 药品和试剂 | 第126-127页 |
4.2.2 合成部分 | 第127-134页 |
4.2.2.1 联乙炔化合物6,8-十四碳二炔-1,14-二醇的合成 | 第127页 |
4.2.2.2 非对称联乙炔硅氧烷的合成 | 第127-129页 |
4.2.2.3 双联乙炔桥联硅氧烷(bis-DA)的合成 | 第129-132页 |
4.2.2.4 罗丹明B有机硅前驱体的合成 | 第132页 |
4.2.2.5 罗丹明B功能化的双聚联乙炔(RB/bis-PDA)薄膜的制备 | 第132-134页 |
4.2.3 表征方法 | 第134-13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35-147页 |
4.3.1 蓝相RB/bis-PDA薄膜的热致变色性质 | 第135-138页 |
4.3.2 RB/bis-PDA薄膜对Al~(3+)的响应性质 | 第138-147页 |
4.3.2.1 选择性研究 | 第138-140页 |
4.3.2.2 抗干扰实验研究 | 第140-142页 |
4.3.2.3 紫外-可见滴定实验 | 第142-143页 |
4.3.2.4 可重用性研究 | 第143-1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5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及创新之处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15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156-157页 |
附件 | 第157-17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