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风俗习惯论文--中国风俗习惯论文--古代礼制论文

宋代四礼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凡例第14-15页
1 绪论第15-39页
    1.1 学术史述评第15-33页
        1.1.1 文献整理与考证第16-18页
        1.1.2 概述性研究第18-19页
        1.1.3 《家礼》源流第19-25页
        1.1.4 四礼与宋代社会第25-31页
        1.1.5 跨学科、多角度下的四礼研究第31-33页
    1.2 研究思路、方法及框架第33-39页
上部 宋代四礼总论第39-110页
    2 "四礼"源流概论第40-69页
        2.1 汉唐"五礼"之学的形成第40-47页
            2.1.1 汉唐《周礼》经礼地位之确立第40-43页
            2.1.2 政治领域的"五礼"实践第43-44页
            2.1.3 "仪注类"与"礼类"的分流第44-47页
        2.2 宋明"四礼"之学的成立第47-67页
            2.2.1 私撰礼书的"四礼"化历程第47-49页
            2.2.2 两宋《仪礼》经礼地位之回归第49-55页
            2.2.3 "仪注类"向"礼类"的回归第55-67页
        2.3 本章小结第67-69页
    3 宋代四礼著述考论第69-110页
        3.1 北宋四礼著述第69-86页
        3.2 南宋四礼著述第86-107页
        3.3 本章小结第107-110页
下部 宋代四礼分论第110-246页
    4 冠礼:重构儒家的日常衣冠体系第111-136页
        4.1 《士冠礼》冠服三加之义第112-114页
        4.2 宋代衣冠情状及儒者之回应第114-117页
        4.3 用时之服:司马光《书仪》的初步尝试第117-123页
            4.3.1 《书仪》始加冠服第118-120页
            4.3.2 《书仪》再加冠服第120-121页
            4.3.3 《书仪》三加冠服第121-123页
        4.4 尊卑有等:《政和五礼新仪》的冠服等级第123-125页
        4.5 走向日常:朱熹《家礼》的衣冠体系第125-134页
            4.5.1 《家礼》始加冠服第126-129页
            4.5.2 《家礼》再加冠服第129-130页
            4.5.3 《家礼》三加冠服第130-134页
        4.6 本章小结第134-136页
    5 婚礼:营建内外和理的家庭秩序第136-158页
        5.1 《士婚礼》中的婚礼大义第136-138页
        5.2 宋儒对当时婚俗的批判第138-145页
            5.2.1 批判财婚现象与"拜金主义"择偶观第139-141页
            5.2.2 否定婚庆仪式用乐第141-143页
            5.2.3 反对婚俗中的其他"猥仪鄙事"第143-145页
        5.3 围绕亲迎仪式的相关争论第145-151页
            5.3.1 北宋婚俗"合礼化"的初步尝试第146-148页
            5.3.2 南宋吕祖谦与朱熹的重大分歧第148-151页
        5.4 从婚礼仪式走向家庭生活第151-155页
        5.5 本章小结第155-158页
    6 丧礼:提供儒家式的死亡关怀第158-207页
        6.1 五服之伦:亲属服叙与丧服制度第158-176页
            6.1.1 宋代官方五服制度第159-164页
            6.1.2 礼书中的五服制度第164-170页
            6.1.3 作为国家典章的五服图第170-176页
        6.2 鬼神之理:丧礼对亡魂的安顿第176-190页
            6.2.1 佛教轮回说及其影响第176-179页
            6.2.2 朱熹鬼神观对佛教的批判第179-185页
            6.2.3 朱熹《丧礼》的礼文与理据第185-190页
        6.3 厚亲之道:葬礼对尸体的处置第190-196页
            6.3.1 袭敛礼中的衣物第191-193页
            6.3.2 棺木与灰隔法第193-196页
        6.4 宋儒丧礼对亡僧之礼的影响第196-205页
            6.4.1 从"随机设教"到"礼者从宜"第196-199页
            6.4.2 从挂真礼真到位牌供养第199-203页
            6.4.3 孝服制度的创立与完善第203-205页
        6.5 本章小结第205-207页
    7 祭礼:确立双重祭祀的礼制格局第207-246页
        7.1 宋儒重构家祭之礼的努力第207-216页
            7.1.1 祭祀时间的厘定第208-211页
            7.1.2 祭器、祭服与祭馔第211-216页
        7.2 宋代墓祭入礼的曲折历程第216-225页
            7.2.1 墓祭与家祭内在矛盾的揭示第216-221页
            7.2.2 朱熹的观点与张栻的转变第221-223页
            7.2.3 宋代礼书中的墓祭仪式第223-225页
        7.3 浦江郑氏的祭礼实践第225-244页
            7.3.1 浦江郑氏家族与朱熹《家礼》第226-230页
            7.3.2 从祭田到祠产:家族祭产的变迁第230-236页
            7.3.3 从损益到从俗:家族祭祀活动的嬗变第236-244页
        7.4 本章小结第244-246页
8 结语第246-254页
    8.1 断裂与连续:礼学变迁中的四礼之学第246-247页
    8.2 复杂与多元:传世宋代四礼著作再定位第247-248页
    8.3 问题与解决:宋代四礼的制作逻辑第248-250页
    8.4 非常与日常:宋代四礼的撰述旨趣第250-252页
    8.5 传播与影响:宋代四礼的历史地位第252-254页
参考文献第254-274页
索引第274-275页
作者简介第275页

论文共2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跨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形象”的建构--以王蒙、莫言、余华为例
下一篇:基督教与异教世界—拉克唐修护教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