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0页 |
1.1 我国和江苏省水稻生产发展现状 | 第16-19页 |
1.1.1 水稻种植现状 | 第16页 |
1.1.2 水稻产量现状 | 第16-17页 |
1.1.3 水稻施肥现状 | 第17-19页 |
1.2 国内外主要养分管理技术与实践 | 第19-23页 |
1.2.1 实时养分管理技术 | 第19页 |
1.2.2 实地养分管理技术 | 第19-20页 |
1.2.3 测土配方施肥管理技术 | 第20-21页 |
1.2.4 水稻三控施肥管理技术 | 第21页 |
1.2.5 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 | 第21-22页 |
1.2.6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 | 第22-23页 |
1.3 高产高效养分管理对植物生理生态的影响 | 第23-27页 |
1.3.1 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同化和分配 | 第23-24页 |
1.3.2 氮素营养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24-27页 |
1.3.3 氮素营养对植物微量元素生物强化的影响 | 第27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27-3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1.4.2 研究目标 | 第29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40页 |
第二章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生物量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 第40-54页 |
2.1 引言 | 第40-41页 |
2.2 材料方法 | 第41-43页 |
2.2.1 试验地点与品种 | 第41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2-43页 |
2.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43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43-49页 |
2.3.1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总生物量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2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群体总生物量累积分配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44-45页 |
2.3.3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不同器官生物量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2.3.4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群体不同器官生物量分配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5 水稻产量形成过程中不同器官空间生物量累积的动态变化 | 第47-49页 |
2.4 讨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第三章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54-66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材料方法 | 第55-56页 |
3.2.1 试验地点与品种 | 第55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55页 |
3.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5-56页 |
3.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3.3.1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56-57页 |
3.3.2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氮吸收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57-58页 |
3.3.3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氮累积分配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58-59页 |
3.3.4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氮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59-60页 |
3.3.5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 讨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第四章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群体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 | 第66-90页 |
4.1 引言 | 第67页 |
4.2 材料方法 | 第67-69页 |
4.2.1 试验地点与品种 | 第67-68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68页 |
4.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8-69页 |
4.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69-83页 |
4.3.1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群体叶面积指数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69-71页 |
4.3.2 不同叶位叶片对水稻产量贡献的影响 | 第71-72页 |
4.3.3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叶片SPAD值的影响 | 第72-74页 |
4.3.4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光合参数的影响 | 第74-75页 |
4.3.5 氮肥优化管理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群体冠层温度的影响 | 第75-78页 |
4.3.6 氮肥优化管理对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叶水分含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4.3.7 水稻群体生理生态参数间的相关性 | 第79-83页 |
4.4 讨论 | 第83-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第五章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体内营养物质转运的影响 | 第90-110页 |
5.1 引言 | 第90-91页 |
5.2 材料方法 | 第91-92页 |
5.2.1 试验地点与品种 | 第91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91页 |
5.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91-92页 |
5.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9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3页 |
5.3.1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的影响 | 第92-94页 |
5.3.2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体内氮素养分流的影响 | 第94-96页 |
5.3.3 氮肥优化管理对水稻体内钾素养分流的影响 | 第96-98页 |
5.3.4 开花期和收获期水稻茎氮和钾含量与NSC含量的相关性 | 第98-99页 |
5.3.5 水稻群体产量形成过程中单穗重量的动态变化 | 第99-100页 |
5.3.6 水稻群体产量形成过程中籽粒氮钾养分浓度的动态变化 | 第100-101页 |
5.3.7 水稻群体产量形成过程中强、弱势粒千粒重的动态变化 | 第101-102页 |
5.3.8 收获期水稻群体强、弱势粒中氮、钾养分含量的变化 | 第102-103页 |
5.4 讨论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第六章 锌肥优化管理对水稻籽粒锌生物强化的影响 | 第110-126页 |
6.1 引言 | 第110-111页 |
6.2 材料方法 | 第111-113页 |
6.2.1 试验地点 | 第111页 |
6.2.2 试验设计 | 第111-112页 |
6.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12-113页 |
6.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13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13-120页 |
6.3.1 试验位点分析 | 第113页 |
6.3.2 施锌水平和施锌方法对水稻产量及组成的影响 | 第113-115页 |
6.3.3 施锌水平和施锌方法对水稻籽粒锌浓度和锌累积量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6.3.4 氮肥与锌肥的交互作用对水稻锌生物强化的影响 | 第117-120页 |
6.4 讨论 | 第120-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122-126页 |
第七章 养分优化管理技术在江苏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 | 第126-146页 |
7.1 引言 | 第126-127页 |
7.2 材料方法 | 第127-129页 |
7.2.1 数据收集 | 第127-128页 |
7.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28-129页 |
7.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129页 |
7.3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38页 |
7.3.1 江苏省周年降雨量和温度变化 | 第129-130页 |
7.3.2 江苏省农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与分布 | 第130-131页 |
7.3.3 江苏省农户水稻生产中的氮肥施用和产量及分布 | 第131-132页 |
7.3.4 江苏省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132-133页 |
7.3.5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 第133-134页 |
7.3.6 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大面积应用 | 第134-136页 |
7.3.7 养分优化管理效果及养分贡献阶段分类 | 第136-138页 |
7.4 讨论 | 第138-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6页 |
全文结论 | 第146-148页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48-150页 |
致谢 | 第150-152页 |
在读博期间已(拟)发表文章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