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语及专有词汇检索表 | 第14-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 木霉菌对植株的促生作用研究 | 第15-18页 |
1.1 木霉菌 | 第15页 |
1.2 木霉对植株的促生机理研究 | 第15-17页 |
1.3 木霉及其生物有机肥促生作用的应用 | 第17-18页 |
2 木霉及其生物有机肥对黄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作用 | 第18-23页 |
2.1 黄瓜枯萎病病原菌及枯萎病发病症状 | 第18-19页 |
2.2 木霉菌的生物防治机制 | 第19-22页 |
2.3 木霉及其生物有机肥的生防应用 | 第22-23页 |
3 功能菌-根系分泌物-根际微生物区系的研究 | 第23-26页 |
3.1 功能菌与根系分泌物的关系 | 第23-24页 |
3.2 根系分泌物对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 生物有机肥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的调控 | 第25-26页 |
4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 第26-28页 |
4.1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危害 | 第26-27页 |
4.2 农业固体有机废弃物堆肥化处理 | 第27页 |
4.3 木霉菌在农业固体废弃物堆肥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8-31页 |
5.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5.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二章 高效木霉诱变菌株的筛选及验证 | 第31-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1.3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2.1 紫外诱变条件的确定 | 第34页 |
2.2 哈茨木霉SQR-T037高效诱变菌株的初筛和复筛 | 第34-36页 |
2.3 木霉诱变菌株T-E5和野生菌株SQR-T037形态学比较 | 第36页 |
2.4 木霉诱变菌株T-E5的生长速度验证 | 第36-38页 |
2.5 木霉诱变菌株T-E5的遗传稳定性 | 第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木霉诱变菌株T-E5对黄瓜的促生效果及相关机理研究 | 第41-5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1.2 木霉菌株产促生因子的测定 | 第43-44页 |
1.3 盆栽实验 | 第44-46页 |
1.4 水培实验 | 第46-47页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3页 |
2.1 木霉产促生因子的定性分析 | 第47-48页 |
2.2 液相色谱对木霉产IAA的定量分析 | 第48-49页 |
2.3 盆栽实验结果 | 第49-52页 |
2.4 水培实验结果 | 第52-53页 |
3 讨论 | 第53-5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黄瓜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鉴定及其对木霉诱变菌株T-E5定殖的影响 | 第55-6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55-56页 |
1.2 水培分根实验 | 第56-58页 |
1.3 水培实验 | 第58-59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9-66页 |
2.1 水培分根系统中不同处理对黄瓜植株生物量的影响 | 第59-60页 |
2.2 木霉T-E5在黄瓜根部的定殖效果 | 第60页 |
2.3 木霉T-E5在根系分泌物收集液中的动态生长 | 第60-62页 |
2.4 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鉴定及定量分析 | 第62-63页 |
2.5 外源添加有机酸对木霉T-E5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63-65页 |
2.6 外源添加有机酸对木霉T-E5在黄瓜根部定殖的影响 | 第65-66页 |
3 讨论 | 第66-67页 |
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木霉诱变菌株T-E5对黄瓜根系分泌物中酚酸化合物及根际真菌群落的影响 | 第69-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9-75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69-70页 |
1.2 盆栽实验设计 | 第70-71页 |
1.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71-75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7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5-81页 |
2.1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 第75-76页 |
2.2 不同生物有机肥对黄瓜根际土壤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 第76页 |
2.3 土壤真菌区系的PCR-DGGE分析 | 第76-78页 |
2.4 黄瓜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化合物的检测及定量分析 | 第78-79页 |
2.5 不同采样时期的黄瓜根系分泌物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79-80页 |
2.6 检测到的外源酚酸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80-81页 |
3 讨论 | 第81-8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木霉诱变菌株T-E5对尖孢镰刀菌的抑制机理研究 | 第85-9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5-89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85-86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86-88页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8-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3页 |
2.1 木霉T-E5和病原菌FOC平皿对峙及菌丝互作观察 | 第89-90页 |
2.2 木霉胞外蛋白含量和酶活性分析 | 第90页 |
2.3 木霉T-E5挥发性有机物对FOC的抑制作用 | 第90-91页 |
2.4 挥发性有机物质的鉴定 | 第91-93页 |
3 讨论 | 第93-9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固体发酵优化哈茨木霉T-E5数量的工艺条件研究 | 第95-129页 |
第一节 木霉T-E5数量的优化及堆肥过程中物质的变化 | 第96-11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6-98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96页 |
1.2 固体有机废弃物堆肥 | 第96-98页 |
1.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9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8-107页 |
2.1 显著性影响因子筛选实验结果 | 第98-99页 |
2.2 显著性影响因子优化结果 | 第99-104页 |
2.3 最佳优化模型的验证 | 第104页 |
2.4 最佳条件下堆肥过程中木霉数量随温度的变化分析 | 第104-105页 |
2.5 最佳条件下堆肥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物的红外光谱及二维相关分析 | 第105-107页 |
3 讨论 | 第107-109页 |
4 本节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二节 新型微生物肥料的研制及堆肥腐熟度的测定 | 第110-12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0-114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10-111页 |
1.2 固体有机废弃物堆肥 | 第111-113页 |
1.3 盆栽实验 | 第113页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13-11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14-124页 |
2.1 木霉T-E5数量的优化实验结果 | 第114-119页 |
2.2 最佳优化模型的确认 | 第119-120页 |
2.3 堆肥过程中物理化学指标及木霉菌数量的变化 | 第120-121页 |
2.4 堆肥过程中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 第121页 |
2.5 不同荧光区域比例的变化及与腐熟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第121-123页 |
2.6 盆栽实验结果 | 第123-124页 |
3 讨论 | 第124-126页 |
4 本节小结 | 第126-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57页 |
全文结论 | 第157-159页 |
研究展望 | 第159-161页 |
创新点 | 第161-163页 |
致谢 | 第163-165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发明专利 | 第165-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