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我国稻作技术演变对水稻单产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43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6-27页
        1.2.1 稻作技术发展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16-20页
        1.2.2 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对稻作技术变化的响应第20-23页
        1.2.3 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研究第23-24页
        1.2.4 新型稻作模式的研究第24-27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7页
    1.4 研究区域第27-28页
    1.5 研究内容第28-30页
    1.6 技术路线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43页
第二章 我国主要稻区稻作技术演变特征与发展趋势第43-69页
    2.1 前言第43-44页
    2.2 研究方法第44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4-64页
        2.3.0 水稻品种演变及发展趋势第44-45页
        2.3.1 水稻育秧技术演变及发展趋势第45-52页
        2.3.2 水稻栽插技术演变及发展趋势第52-57页
        2.3.3 水稻灌溉方式演变及发展趋势第57-62页
        2.3.4 水稻氮肥施用演变及发展趋势第62-64页
    2.4 讨论第64页
    2.5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69页
第三章 水稻品种演变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69-81页
    3.1 前言第69-7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0-72页
        3.2.1 试验地概况第70页
        3.2.2 试验材料及处理第70-71页
        3.2.3 测定项目第71-72页
        3.2.4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72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72-77页
        3.3.1 品种演变对水稻生物量及产量的影响第72-73页
        3.3.2 品种演变对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73-74页
        3.3.3 水稻品种演变的综合温室效应比较第74-75页
        3.3.4 水稻品种演变对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75页
        3.3.5 水稻品种植株性状与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第75-77页
    3.4 讨论第77-78页
        3.4.1 水稻品种与温室气体排放第77页
        3.4.2 水稻品种的协调方向第77-78页
    3.5 结论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1页
第四章 水稻育秧技术对秧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81-97页
    4.1 前言第81-82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2-86页
        4.2.1 试验地概况第82-83页
        4.2.2 试验材料及处理第83-86页
        4.2.3 测定项目第86页
        4.2.4 数据处理及分析第86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86-91页
        4.3.1 CH_4排放的差异第86-87页
        4.3.2 N_2O排放的差异第87-88页
        4.3.3 综合温室效应的差异第88页
        4.3.4 水稻秧田温室气体排放及育秧技术转变的减排效果第88-91页
    4.4 讨论第91-93页
        4.4.1 水稻育秧方式与温室气体排放第91-92页
        4.4.2 水稻育秧方式的综合评价第92-93页
    4.5 结论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第五章 水肥管理等措施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97-113页
    5.1 前言第97-98页
    5.2 Meta-analysis方法第98-100页
        5.2.1 数据筛选第98-99页
        5.2.2 数据分析第99-100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0-105页
        5.3.1 灌溉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00-101页
        5.3.2 氮肥施用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01-102页
        5.3.3 有机物料投入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02-103页
        5.3.4 稻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03-105页
    5.4 讨论第105-106页
        5.4.1 水肥管理与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第105页
        5.4.2 稻作模式与单位产量温室气体排放第105-106页
    5.5 结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3页
第六章 我国稻作技术创新的增产减排潜力及技术方向第113-127页
    6.1 前言第113-114页
    6.2 研究方法第114-118页
        6.2.1 水稻生产的碳足迹的综合评价方法第114-116页
        6.2.2 水稻生产的碳排放情景设定第116-118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18-121页
        6.3.1 1970s-2010s水稻物质生产投入第118页
        6.3.2 1970s-2010s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变化第118-120页
        6.3.3 1970s-2010s我国水稻生产的碳足迹变化第120页
        6.3.4 水稻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演变趋势和减排潜力情景分析第120-121页
    6.4 讨论第121-123页
    6.5 结论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27页
第七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第127-139页
    7.1 全文讨论第127-131页
        7.1.1 品种演变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27页
        7.1.2 育秧和栽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27-129页
        7.1.3 水肥管理等措施对水稻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第129页
        7.1.4 稻作技术革新与水稻生产碳足迹第129-131页
    7.2 主要结论第131-133页
    7.3 本研究创新点第133页
    7.4 本研究的展望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花膜联内切beta-1,4-葡聚糖酶基因GhKOR1的功能分析
下一篇:花后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