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17-47页 |
1.1 环境中的多环芳烃 | 第18-25页 |
1.1.1 多环芳烃的来源及迁移 | 第18-22页 |
1.1.2 我国多环芳烃的污染现状 | 第22-23页 |
1.1.3 多环芳烃健康风险 | 第23-25页 |
1.2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 | 第25-39页 |
1.2.1 微生物降解 | 第26-31页 |
1.2.2 微生物吸附 | 第31-36页 |
1.2.3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吸附与降解的关系 | 第36-38页 |
1.2.4 多环芳烃的跨膜运输机制 | 第38-39页 |
1.3 微生物共培养体系对多环芳烃的修复 | 第39-41页 |
1.3.1 微生物共培养体系 | 第39-40页 |
1.3.2 微生物共培养体系的协同作用 | 第40-41页 |
1.3.3 微生物共培养体系的拮抗作用 | 第41页 |
1.4 真菌菌丝对降解菌及污染物的迁移运输 | 第41-45页 |
1.4.1 菌丝对降解菌的迁移运输 | 第43-44页 |
1.4.2 菌丝对污染物的迁移运输 | 第44-45页 |
1.5 论文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45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45-46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46-47页 |
2 Massilia sp. WF1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菲的降解、吸附及菲的跨膜运输机理 | 第47-6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2.1.1 供试菌种 | 第48页 |
2.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48-49页 |
2.1.3 微生物对菲的降解和吸附 | 第49-50页 |
2.1.4 抑制实验 | 第50-51页 |
2.1.5 菲的测定分析 | 第51页 |
2.1.6 数据分析 | 第51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51-62页 |
2.2.1 Massilia sp.WF1和P.chrysosporium对菲的降解 | 第51-55页 |
2.2.2 Massilia sp.WF1和P.chrysosporium对菲的吸附 | 第55-57页 |
2.2.3 Massilia sp.WF1和P.chrysosporium对菲的消散和运输动力学 | 第57-58页 |
2.2.4 菲的跨膜运输机理 | 第58-62页 |
2.3 结论 | 第62-63页 |
3 化学改性的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菌体对菲的吸附特性 | 第63-8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7页 |
3.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4-65页 |
3.1.2 微生物吸附剂的制备 | 第65-66页 |
3.1.3 改性菌体的特性 | 第66页 |
3.1.4 吸附试验 | 第66页 |
3.1.5 菲浓度分析 | 第66-67页 |
3.1.6 数据分析 | 第67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67-82页 |
3.2.1 原始菌体与改性菌体的特性 | 第67-73页 |
3.2.2 菌体对菲的等温吸附 | 第73-75页 |
3.2.3 菌体对菲的吸附动力学 | 第75-78页 |
3.2.4 菌体对菲的吸附热力学 | 第78-81页 |
3.2.5 菌体对菲的吸附机理 | 第81-82页 |
3.3 小结 | 第82-83页 |
4 Massilia sp. WF1-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共培养体系对菲污染土壤的耦合修复 | 第83-9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84-89页 |
4.1.1 供试土壤 | 第84页 |
4.1.2 供试菌株 | 第84-85页 |
4.1.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85页 |
4.1.4 供试菲污染土壤的制备 | 第85-86页 |
4.1.5 WF1-P.chrysosporium共培养体系对不灭菌/灭菌土中菲的降解 | 第86页 |
4.1.6 WF1、P.chrysosporium在无菲灭菌土中迁移后对回添迁移后灭菌土中菲的降解 | 第86-87页 |
4.1.7 土壤中菲的提取及测定 | 第87页 |
4.1.8 土壤总DNA提取及实时定量PCR | 第87-88页 |
4.1.9 数据分析和统计 | 第88-8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89-97页 |
4.2.1 WF1-P.chrysosporium共培养体系对不灭菌土中菲的降解 | 第89-92页 |
4.2.2 WF1-P.chrysosporium共培养体系对灭菌土中菲的降解 | 第92-95页 |
4.2.3 WF1、P.chrysosporium在无菲灭菌土中迁移后对回添菲的降解 | 第95-97页 |
4.3 小结 | 第97-98页 |
5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多环芳烃降解细菌迁移机制的研究 | 第98-115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99-104页 |
5.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99页 |
5.1.2 供试菌株 | 第99-100页 |
5.1.3 P.chrysosporium与多环芳烃降解细菌的表面特性 | 第100页 |
5.1.4 多环芳烃降解细菌的运动性测验 | 第100页 |
5.1.5 多环芳烃降解细菌Ⅲ型分泌系统的检验 | 第100-101页 |
5.1.6 P.chrysosporium与多环芳烃降解细菌间的抑制性测验 | 第101页 |
5.1.7 P.chrysosporium对多环芳烃降解细菌的迁移实验 | 第101-102页 |
5.1.8 荧光显微镜观察多环芳烃降解细菌的迁移 | 第102-103页 |
5.1.9 P.chrysosporium与多环芳烃降解细菌间相互作用力 | 第103-104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14页 |
5.2.1 供试菌体的特性 | 第104-107页 |
5.2.2 P.chrysosporium对多环芳烃降解细菌的迁移实验 | 第107-110页 |
5.2.3 P.chrysosporium对多环芳烃降解细菌的迁移机制 | 第110-114页 |
5.3 小结 | 第114-115页 |
6 研究结论、创新点、不足及展望 | 第115-11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5-116页 |
6.1.1 Massilia sp. WF1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菲的降解、吸附及菲的跨膜运输机理 | 第115页 |
6.1.2 化学改性的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菌体对菲的吸附特性 | 第115-116页 |
6.1.3 Massilia sp. WF1-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共培养体系对菲污染土壤的耦合修复 | 第116页 |
6.1.4 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多环芳烃降解细菌迁移机制的研究 | 第116页 |
6.2 创新点 | 第116-117页 |
6.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43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所获荣誉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