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环境污染防治方法与设备论文

银基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改性、性能及机理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4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光催化概论第13-22页
        1.2.1 光催化基本原理第13-15页
        1.2.2 光催化活性的影响因素第15-18页
        1.2.3 光催化材料的合成方法第18-21页
        1.2.4 光催化材料的发展趋势第21-22页
    1.3 光催化材料改性技术研究进展第22-27页
        1.3.1 引言第22页
        1.3.2 提高光催化材料活性的改性技术第22-26页
        1.3.3 提高光催化材料分离的改性技术第26-27页
    1.4 银基可见光催化材料的研究进展第27-31页
        1.4.1 引言第27页
        1.4.2 卤化银及其复合光催化材料第27-28页
        1.4.3 银基非金属化合物及其复合光催化材料第28-30页
        1.4.4 银基多金属氧化物第30页
        1.4.5 银基固溶体第30-31页
    1.5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31-3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4-43页
    2.1 试剂与仪器第34-35页
    2.2 表征方法第35-39页
    2.3 实验方法第39-41页
    2.4 分析方法第41-43页
第三章 银基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性能及机理研究第43-75页
    3.1 引言第43-44页
    3.2 AgFeO_2的制备、性能及机理研究第44-59页
        3.2.1 引言第44页
        3.2.2 实验部分第44-45页
        3.2.3 结果与讨论第45-59页
            3.2.3.1 AgFeO_2的物化特性第45-49页
            3.2.3.2 AgFeO_2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第49-51页
            3.2.3.3 AgFeO_2的光催化活性第51-54页
            3.2.3.4 AgFeO_2的光催化机理第54-59页
    3.3 Ag_2CO_3的制备、性能及机理研究第59-73页
        3.3.1 引言第59页
        3.3.2 实验部分第59-60页
        3.3.3 结果与讨论第60-73页
            3.3.3.1 Ag_2CO_3的物化特性第60-63页
            3.3.3.2 Ag_2CO_3的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第63-69页
            3.3.3.3 Ag_2CO_3的光催化机理第69-73页
    3.4 本章小结第73-75页
第四章 改性银基可见光催化剂的制备、性能及机理研究第75-111页
    4.1 引言第75-76页
    4.2 高效AgBr/Ag_2CO_3复合催化剂的制备、性能及机理研究第76-93页
        4.2.1 引言第76页
        4.2.2 实验部分第76-77页
        4.2.3 结果与讨论第77-93页
            4.2.3.1 AgBr/Ag_2CO_3的物化特性第77-82页
            4.2.3.2 AgBr/Ag_2CO_3的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第82-83页
            4.2.3.3 AgBr/Ag_2CO_3的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第83-88页
            4.2.3.4 AgBr/Ag_2CO_3的光催化机理第88-93页
    4.3 可磁分离Fe_3O_4/AgBr/Ag_2CO_3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性能及机理研究第93-109页
        4.3.1 引言第93页
        4.3.2 实验部分第93-94页
        4.3.3 结果与讨论第94-109页
            4.3.3.1 Fe_3O_4/AgBr/Ag_2CO_3的物化特性及磁分离性能第94-99页
            4.3.3.2 Fe_3O_4/AgBr/Ag_2CO_3的光催化活性及稳定性第99-102页
            4.3.3.3 Fe_3O_4/AgBr/Ag_2CO_3的光催化机理第102-104页
            4.3.3.4 甲基橙降解路径第104-109页
    4.4 本章小结第109-111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111-114页
    5.1 结论第111-113页
    5.2 论文创新点第113页
    5.3 展望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1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石墨烯基三维宏观体的构筑及其对水中典型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机理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Massilia sp.WF1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对菲降解、吸附机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