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王庙某内部集输工程安全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8-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2章 龙王庙内部集输工程概况 | 第13-21页 |
2.1 站场工程 | 第13-16页 |
2.1.1 磨溪202井站 | 第13-14页 |
2.1.2 东区集气站 | 第14-15页 |
2.1.3 辅助设施 | 第15-16页 |
2.2 线路工程 | 第16-18页 |
2.2.1 管线基本概况 | 第17页 |
2.2.2 管线附属物 | 第17-18页 |
2.3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 | 第18-20页 |
2.3.1 公用工程 | 第18-19页 |
2.3.2 辅助设施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主要危险与有害物质分析 | 第21-37页 |
3.1 介质危害性分析 | 第21-26页 |
3.1.1 介质主要成分危害性分析 | 第21-25页 |
3.1.2 其他危害性物质分析 | 第25-26页 |
3.2 站场主要危险与有害因素 | 第26-29页 |
3.2.1 施工期 | 第26页 |
3.2.2 生产期 | 第26-28页 |
3.2.3 检修期 | 第28-29页 |
3.3 管线主要危险与有害因素 | 第29-33页 |
3.3.1 施工期 | 第29-31页 |
3.3.2 投产前期 | 第31-32页 |
3.3.3 生产运行期 | 第32-33页 |
3.3.4 检修期 | 第33页 |
3.4 其他危害因素 | 第33-36页 |
3.4.1 作业人员及生产管理因素 | 第33-34页 |
3.4.2 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 | 第34-35页 |
3.4.3 重大危险源辨识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站场工程安全预评价 | 第37-64页 |
4.1 评价单元划分及方法选择 | 第37-38页 |
4.2 站场安全检查表 | 第38-47页 |
4.3 站场危险度评价 | 第47-58页 |
4.3.1 单元危险性的补偿评价 | 第53-57页 |
4.3.2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57-58页 |
4.4 站场天然气泄漏事故后果定量模拟 | 第58-63页 |
4.4.1 重大泄漏事故模拟 | 第58-61页 |
4.4.2 模拟计算内容 | 第61-63页 |
4.4.3 模拟计算结果 | 第6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管线工程安全预评价 | 第64-77页 |
5.1 管线安全检查表 | 第64-72页 |
5.2 管道失效事故后果模拟 | 第72-75页 |
5.2.1 模拟条件 | 第72-73页 |
5.2.2 模拟计算内容 | 第73-75页 |
5.2.3 管道泄漏事故后果与风险分析 | 第7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建议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