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 第9-11页 |
1.2.1 管道内腐蚀研究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1.2.2 管道内腐蚀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2章 天然气管道内腐蚀预测方法 | 第13-29页 |
2.1 海底管道内腐蚀预测的难点 | 第13-14页 |
2.2 天然气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估方法(ICDA) | 第14-28页 |
2.2.1 内腐蚀直接评价概述 | 第14-15页 |
2.2.2 干气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估DG-ICDA | 第15-19页 |
2.2.3 湿气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估WG-ICDA | 第19-28页 |
2.3 气管道ICDA的局限性 | 第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影响管道内腐蚀的因素 | 第29-37页 |
3.1 管道内腐蚀原因 | 第29-31页 |
3.1.1 CO_2腐蚀 | 第29-30页 |
3.1.2 H_2S腐蚀 | 第30页 |
3.1.3 硫酸还原菌导致腐蚀 | 第30-31页 |
3.2 金属材料与金属表面状态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 流体成分对金属腐蚀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 流动形态和持液率对腐蚀的影响 | 第33-35页 |
3.5 CO_2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35-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基于OLGA的海底天然气管道内腐蚀预测 | 第37-54页 |
4.1 多相流理论计算模型 | 第37-48页 |
4.1.1 流型模型 | 第38-41页 |
4.1.2 剪切力的计算 | 第41-42页 |
4.1.3 流型转变的计算 | 第42-43页 |
4.1.4 闭合关系式 | 第43-48页 |
4.2 OLGA中腐蚀速率预测方法 | 第48-52页 |
4.2.1 NORSOK M506腐蚀速率预测模型 | 第48-50页 |
4.2.2 De.Waard预测模型 | 第50-52页 |
4.3 OLGA对管道沿程内腐蚀的预测 | 第52-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实例应用与分析 | 第54-70页 |
5.1 管道基本概述 | 第54-56页 |
5.1.1 管道路由状况 | 第54-55页 |
5.1.2 管道设计寿命及服役经历 | 第55页 |
5.1.3 管道物理尺寸 | 第55页 |
5.1.4 管道运行参数及管内输送介质 | 第55-56页 |
5.2 目标管道内腐蚀原因分析 | 第56-57页 |
5.3 海底管道内腐蚀状态预测 | 第57-69页 |
5.3.1 管道评估区域划分 | 第57-58页 |
5.3.2 多相流仿真物理模型建立 | 第58页 |
5.3.3 海底管道运行工况 | 第58-65页 |
5.3.4 海底管道多相流模拟参数设置 | 第65页 |
5.3.5 多相流模拟结果 | 第65-66页 |
5.3.6 管道沿程腐蚀高风险位置识别 | 第66-67页 |
5.3.7 腐蚀速率的计算 | 第67-69页 |
5.4 目标管道内腐蚀预测结论 | 第6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6章 管道内腐蚀的防护措施 | 第70-76页 |
6.1 缓蚀剂 | 第70-71页 |
6.2 管道内涂层 | 第71页 |
6.3 内腐蚀监测 | 第71-72页 |
6.4 内检测技术 | 第72-73页 |
6.4.1 漏磁检测 | 第72-73页 |
6.4.2 超声波检测 | 第73页 |
6.4.3 直接评估 | 第73页 |
6.5 工艺处理 | 第73-74页 |
6.6 流态控制 | 第74页 |
6.7 严格制管控制 | 第74-75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7页 |
7.1 结论 | 第76页 |
7.2 建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