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研究述评第16-17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7-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8-21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18页
        1.4.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3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2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类别第21-37页
    2.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第21-29页
        2.1.1 第三方支付第21-23页
        2.1.2 P2P网贷第23-26页
        2.1.3 众筹融资第26-29页
    2.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表现第29-32页
        2.2.1 第三方支付第29-30页
        2.2.2 P2P网贷第30-32页
        2.2.3 众筹融资第32页
    2.3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别第32-36页
        2.3.1 互联网操作风险第32-33页
        2.3.2 互联网信用风险第33-34页
        2.3.3 平台经营风险第34-35页
        2.3.4 网络安全风险第35-36页
        2.3.5 法律缺失风险第36页
        2.3.6 互联网声誉风险第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第37-50页
    3.1 评价方法确定第37-38页
        3.1.1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第37-38页
        3.1.2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步骤第38页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8-39页
        3.2.1 系统性原则第38-39页
        3.2.2 可操作性原则第39页
        3.2.3 定性定量结合原则第39页
    3.3 评价指标体系初选第39-41页
    3.4 数据来源与分析第41-49页
        3.4.1 数据来源第41-43页
        3.4.2 数据分析第43-49页
    3.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4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实证分析第50-63页
    4.1 互联网金融风险结构方程模型变量选择第50-51页
    4.2 互联网金融风险结构方程理论模型第51-55页
    4.3 互联网金融风险结构方程模型修正第55-58页
    4.4 实证结果分析第58-62页
        4.4.1 结构模型影响效应分析第58-59页
        4.4.2 测量模型影响效应分析第59-62页
    4.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改进对策第63-66页
    5.1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宣传力度第63页
    5.2 建立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应急储备资金池第63页
    5.3 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评估体系第63-64页
    5.4 健全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对病毒攻击的防御系统第64页
    5.5 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第64-65页
    5.6 搭建互联网金融企业辟谣平台第65页
    5.7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论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2-73页
致谢第73-74页
附录第74-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大数据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平台构建研究
下一篇:木质素降解真菌菌丝球自固定化细胞体系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