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6-17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类别 | 第21-37页 |
2.1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21-29页 |
2.1.1 第三方支付 | 第21-23页 |
2.1.2 P2P网贷 | 第23-26页 |
2.1.3 众筹融资 | 第26-29页 |
2.2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表现 | 第29-32页 |
2.2.1 第三方支付 | 第29-30页 |
2.2.2 P2P网贷 | 第30-32页 |
2.2.3 众筹融资 | 第32页 |
2.3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类别 | 第32-36页 |
2.3.1 互联网操作风险 | 第32-33页 |
2.3.2 互联网信用风险 | 第33-34页 |
2.3.3 平台经营风险 | 第34-35页 |
2.3.4 网络安全风险 | 第35-36页 |
2.3.5 法律缺失风险 | 第36页 |
2.3.6 互联网声誉风险 | 第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体系构建 | 第37-50页 |
3.1 评价方法确定 | 第37-38页 |
3.1.1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 | 第37-38页 |
3.1.2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步骤 | 第38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8-39页 |
3.2.1 系统性原则 | 第38-39页 |
3.2.2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9页 |
3.2.3 定性定量结合原则 | 第39页 |
3.3 评价指标体系初选 | 第39-41页 |
3.4 数据来源与分析 | 第41-49页 |
3.4.1 数据来源 | 第41-43页 |
3.4.2 数据分析 | 第43-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实证分析 | 第50-63页 |
4.1 互联网金融风险结构方程模型变量选择 | 第50-51页 |
4.2 互联网金融风险结构方程理论模型 | 第51-55页 |
4.3 互联网金融风险结构方程模型修正 | 第55-58页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8-62页 |
4.4.1 结构模型影响效应分析 | 第58-59页 |
4.4.2 测量模型影响效应分析 | 第59-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改进对策 | 第63-66页 |
5.1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宣传力度 | 第63页 |
5.2 建立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应急储备资金池 | 第63页 |
5.3 完善互联网金融企业信用评估体系 | 第63-64页 |
5.4 健全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对病毒攻击的防御系统 | 第64页 |
5.5 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 第64-65页 |
5.6 搭建互联网金融企业辟谣平台 | 第65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