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 1.1 前言 | 第11页 |
| 1.2 碳酸二甲酯的性质及用途 | 第11-13页 |
| 1.2.1 物理性质 | 第11-12页 |
| 1.2.2 化学性质 | 第12页 |
| 1.2.3 碳酸二甲酯的主要用途 | 第12-13页 |
| 1.3 碳酸二甲酯的合成工艺 | 第13-17页 |
| 1.4 甲醇氧化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1.4.1 金属配合物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4.2 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1.5 甲醇氧化羰基化法的相关催化反应机理 | 第20-24页 |
| 1.6 介孔材料在催化领域的应用 | 第24页 |
| 1.7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 第2章 实验方法 | 第27-33页 |
| 2.1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 2.2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29-30页 |
| 2.4 产物的检测条件 | 第30页 |
| 2.5 定量分析计算 | 第30-32页 |
| 2.6 活性评价计算方法 | 第32-33页 |
| 第3章 添加第二配体对Cu(phen)Br_2催化性能的影响研究 | 第33-45页 |
| 3.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3-34页 |
| 3.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4-36页 |
| 3.2.1 Cu(phen)Br_2热稳定性分析 | 第34-35页 |
| 3.2.2 Cu(phen)Br_2的红外光谱 | 第35-36页 |
| 3.3 配体对甲醇氧化羰基化反应的影响 | 第36-43页 |
| 3.3.1 单一配体对CuBr_2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6-37页 |
| 3.3.2 混合配体对CuBr_2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7-39页 |
| 3.3.3 第二配体对Cu(phen)Br_2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39-43页 |
| 3.4 小结 | 第43-45页 |
| 第4章 无卤Cu(phen)(NCS)_2 中添加第二配体催化性能的研究 | 第45-51页 |
| 4.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5页 |
| 4.2 Cu(phen)(NCS)_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5-47页 |
| 4.3 Cu(phen)(NCS)_2 中添加第二配的活性评价 | 第47-50页 |
| 4.4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介孔分子筛负载Cu(phen)(NCS)_2 制备及催化性能 | 第51-75页 |
| 5.1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与表征 | 第51-59页 |
| 5.1.1 介孔分子筛的合成 | 第51-52页 |
| 5.1.2 介孔分子筛的表征 | 第52-59页 |
| 5.2 介孔分子筛负载Cu(phen)(NCS)_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59-60页 |
| 5.3 介孔分子筛负载Cu(phen)(NCS)_2 的表征和催化性能 | 第60-71页 |
| 5.3.1 介孔分子筛负载Cu(phen)(NCS)_2 催化剂的表征 | 第60-69页 |
| 5.3.2 介孔分子筛负载Cu(phen)(NCS)_2 催化剂的催化性能 | 第69-71页 |
| 5.4 Cu(phen)(NCS)_2/SBA-16 中不同负载量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71-73页 |
| 5.4.1 不同负载量的Cu(phen)(NCS)_2/SBA-16 催化剂的制备 | 第71-72页 |
| 5.4.2 不同负载量的Cu(phen)(NCS)_2/SBA-16 的催化性能 | 第72-73页 |
| 5.5 小结 | 第73-75页 |
| 第6章 烷基化修饰Cu(phen)(NCS)_2/SBA-16 的制备及催化性能 | 第75-85页 |
| 6.1 硅烷化修饰Cu(phen)(NCS)_2/SBA-16 的制备 | 第75页 |
| 6.2 硅烷化修饰的Cu(phen)(NCS)_2/SBA-16 的表征 | 第75-80页 |
| 6.3 硅烷化修饰Cu(phen)(NCS)_2/SBA-16 的催化性能 | 第80-82页 |
| 6.4 催化反应工艺条件的优化 | 第82-83页 |
| 6.5 小结 | 第83-85页 |
| 第7章 总结和建议 | 第85-87页 |
| 7.1 总结 | 第85-86页 |
| 7.2 建议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