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未成年人刑事和解在国内的司法实践 | 第7-9页 |
二、立法现状 | 第9-12页 |
(一)新刑诉法中对刑事和解的相关规定 | 第9页 |
(二)对新刑诉法中刑事和解规定的解读 | 第9-10页 |
1.适用案件类型 | 第9页 |
2.适用刑期 | 第9-10页 |
3.过失犯罪 | 第10页 |
4.除外条款 | 第10页 |
5.其他 | 第10页 |
(三)未成年人刑事和解不起诉与附条件不起诉之比较 | 第10-12页 |
1.从适用范围上来看 | 第11页 |
2.从适用条件来看 | 第11页 |
3.从法律效力来看 | 第11-12页 |
三、未成年犯罪适用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一)未成年人优先保护理念 | 第12页 |
(二)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12-14页 |
1.恢复性司法理念与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政策相契合 | 第13页 |
2.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体现了恢复性司法理念 | 第13-14页 |
(三)刑法的谦抑性理念 | 第14-16页 |
四、国外未成年人犯罪中刑事和解适用的比较分析 | 第16-19页 |
(一)西方国家未成年人犯罪中刑事和解适用的基本情况 | 第16-17页 |
1.新西兰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和解 | 第16页 |
2.英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和解 | 第16-17页 |
3.德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和解 | 第17页 |
(二)国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 | 第17页 |
(三)国外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和解的启示 | 第17-19页 |
五、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和解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21页 |
(一)缺乏法律依据 | 第19页 |
(二)程序参与不够 | 第19页 |
(三)法院定位不清晰,积极性不高 | 第19页 |
(四)调解员的非专业性 | 第19-20页 |
(五)和解过程简单不能真正发挥出“教育,感化,挽救”的作用 | 第20页 |
(六)未成年人案件刑事和解的责任方式太过单一 | 第20-21页 |
六、完善未成年人犯罪适用的刑事和解制度 | 第21-26页 |
(一)扩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 | 第21-22页 |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和解程序的合理设置 | 第22-23页 |
1.告知 | 第22页 |
2.提出与受理 | 第22页 |
3.协商与签订 | 第22页 |
4.过程监督 | 第22页 |
5.效力审查 | 第22-23页 |
6.事后监督 | 第23页 |
(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刑事和解适用阶段 | 第23-24页 |
1.侦查阶段 | 第23页 |
2.起诉阶段 | 第23-24页 |
3.审判阶段 | 第24页 |
4.执行阶段 | 第24页 |
(四)扩大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和解的参与人主体 | 第24-26页 |
1.主持者 | 第25页 |
2.调解员 | 第25页 |
3.其它参与者 | 第25-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致谢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