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9-14页 |
1.2.1 间套作研究进展 | 第9-10页 |
1.2.2 间套作作物氮、磷养分吸收利用研究 | 第10-11页 |
1.2.3 间套作作物锌、铁微量元素吸收利用研究 | 第11-14页 |
第二章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案 | 第14-16页 |
2.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2.3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2.4 试验设计 | 第14-16页 |
2.4.1 试验点概况 | 第14页 |
2.4.2 试验设计 | 第14-15页 |
2.4.3 试验材料 | 第15页 |
2.4.4 样品采集 | 第15页 |
2.4.5 测定方法及指标计算 | 第15页 |
2.4.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5-16页 |
第三章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玉米、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 | 第16-2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16页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16-26页 |
3.3.1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大豆间作体系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 第16页 |
3.3.2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的影响 | 第16-18页 |
3.3.3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大豆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3.3.4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玉米产量构成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 第19-21页 |
3.3.5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大豆产量构成及荚部性状的影响 | 第21-24页 |
3.3.6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第24-25页 |
3.3.7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LAI)的影响 | 第25-26页 |
3.4 讨论 | 第26-27页 |
3.5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8-3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8页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4.3.1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8-30页 |
4.3.2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大豆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30-31页 |
4.3.3 不同施氮量间作玉米干物质积累的Logistic方程 | 第31-32页 |
4.3.4 不同施氮量间作大豆干物质积累的Logistic方程 | 第32-33页 |
4.4 讨论 | 第33-34页 |
4.5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五章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玉米、大豆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 | 第35-4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5.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4页 |
5.3.1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玉米氮、磷吸收积累的影响 | 第35-37页 |
5.3.2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大豆氮、磷吸收积累的影响 | 第37-39页 |
5.3.3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玉米锌、铁吸收积累的影响 | 第39-42页 |
5.3.4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大豆锌、铁吸收积累的影响 | 第42-44页 |
5.4 讨论 | 第44-45页 |
5.4.1 施氮量对间作模式中玉米、大豆氮、磷吸收积累的影响 | 第44-45页 |
5.4.2 施氮量对间作模式中玉米、大豆锌、铁吸收积累的影响 | 第45页 |
5.5 小结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Abstract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