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课件自动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外现状 | 第11-13页 |
1.3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选题来源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结构化课件的概念 | 第14-16页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 | 第16-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1.6 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17-19页 |
第2章 系统的理论基础与关键技术 | 第19-27页 |
2.1 系统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1.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9-20页 |
2.1.2 情景认知理论 | 第20页 |
2.1.3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0-21页 |
2.1.4 微课程理论 | 第21页 |
2.2 关键技术 | 第21-25页 |
2.2.1 基于SCORM的XML标准 | 第21-22页 |
2.2.2 虚拟教师技术 | 第22-23页 |
2.2.3 流媒体技术 | 第23页 |
2.2.4 多媒体同步技术 | 第23-24页 |
2.2.5 TTS语音转换技术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结构化课件自动生成系统的需求分析 | 第27-31页 |
3.1 功能需求 | 第27-29页 |
3.1.1 软件输入 | 第27页 |
3.1.2 素材编辑 | 第27-28页 |
3.1.3 虚拟教师 | 第28页 |
3.1.4 视频录制 | 第28页 |
3.1.5 屏幕录制 | 第28-29页 |
3.1.6 课件输出 | 第29页 |
3.1.7 帮助 | 第29页 |
3.2 系统的性能分析 | 第29-30页 |
3.2.1 整体性 | 第29-30页 |
3.2.2 扩充性 | 第30页 |
3.2.3 易用性 | 第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结构化课件自动生成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31-47页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第31页 |
4.2 结构化课件自动生成系统的体系设计 | 第31-33页 |
4.3 系统功能的详细设计 | 第33-46页 |
4.3.1 软件界面模块 | 第34-35页 |
4.3.2 输入模块 | 第35-36页 |
4.3.3 素材编辑模块 | 第36-39页 |
4.3.4 虚拟教师模块 | 第39-40页 |
4.3.5 课件版式模块 | 第40-41页 |
4.3.6 视频录制模块 | 第41-42页 |
4.3.7 录屏模块 | 第42-43页 |
4.3.8 输出模块 | 第43-44页 |
4.3.9 帮助模块 | 第44-45页 |
4.3.10 其它功能 | 第45-46页 |
4.4 系统的编辑过程 | 第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结构化课件自动生成系统的部分实现 | 第47-53页 |
5.1 系统的运行环境 | 第47页 |
5.2 系统关键模块的实现 | 第47-52页 |
5.2.1 虚拟教师模块的框架 | 第47-49页 |
5.2.2 虚拟教师模块的设计 | 第49-50页 |
5.2.3 虚拟教师模块的编程实现 | 第50-5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5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