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道政治文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一章 传统孝道政治文化的历史生成 | 第19-26页 |
1.1 西周孝道政治文化起源 | 第19页 |
1.2 春秋战国孝道政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 第19-21页 |
1.3 汉朝孝道政治文化的形成和体系化 | 第21-22页 |
1.4 魏晋隋唐时期孝道政治文化的精神化 | 第22-23页 |
1.5 宋元明清时期孝道政治文化的极致化 | 第23页 |
1.6 近代传统孝道政治文化的"坍塌" | 第23-26页 |
第二章 传统孝道文化的政治释义 | 第26-33页 |
2.1 传统孝道的经典文本 | 第26-28页 |
2.1.1 《论语》 | 第26页 |
2.1.2 《孝经》 | 第26-27页 |
2.1.3 《二十四孝》 | 第27-28页 |
2.1.4 《弟子规》 | 第28页 |
2.2 传统孝道的基本内容 | 第28-29页 |
2.2.1 养亲与敬亲 | 第28-29页 |
2.2.2 祭祖思亲 | 第29页 |
2.2.3 传宗接代 | 第29页 |
2.3 传统孝道的政治释义 | 第29-31页 |
2.3.1 君德臣忠 | 第29页 |
2.3.2 移孝为忠 | 第29-30页 |
2.3.3 孝道的政治化 | 第30-31页 |
2.4 以孝治天下 | 第31-33页 |
2.4.1 孝是国家政治意识的伦理基础 | 第31页 |
2.4.2 孝是国家政治意识的道德保障 | 第31-33页 |
第三章 传统孝道政治文化的当代启示 | 第33-40页 |
3.1 传统孝道政治文化的调整与重构 | 第33-35页 |
3.1.1 批判与继承相结合 | 第33页 |
3.1.2 道德与法律相结合 | 第33-35页 |
3.2 传统孝道政治文化的与时俱进 | 第35-40页 |
3.2.1 "忠君"与爱国主义 | 第35-36页 |
3.2.2 "孝亲"与和谐养老 | 第36-37页 |
3.2.3 传统孝道政治文化平衡发展 | 第37-38页 |
3.2.4 传统孝道政治文化的时代意义 | 第38-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