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第18-23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2.1.1 银行保险及相关内容 | 第18页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8页 |
2.1.3 销售渠道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19-23页 |
2.2.1 银行代理销售保险创新模式之产品创新 | 第19-20页 |
2.2.2 银行代理销售保险创新模式之业务创新 | 第20-21页 |
2.2.3 基于业务角度的银行代理销售保险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渠道共建项目下的银代作业模式竞争环境分析 | 第23-32页 |
3.1 新华保险山东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竞争外部环境分析 | 第23-27页 |
3.1.1 PEST模型分析 | 第23-25页 |
3.1.2 五力模型分析 | 第25-27页 |
3.2 新华保险山东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竞争内部环境分析 | 第27-32页 |
3.2.1 新华保险山东分公司概况 | 第27-28页 |
3.2.2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发展概况 | 第28-30页 |
3.2.3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下的银代队伍作业模式 | 第30-32页 |
第四章 新华保险山东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2-40页 |
4.1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队伍方面的问题 | 第32-34页 |
4.1.1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队伍地位不平等 | 第32-33页 |
4.1.2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队伍结构不合理 | 第33-34页 |
4.2 新华保险山东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营销策略方面的问题 | 第34-36页 |
4.2.1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营销存在一定误导性 | 第34-35页 |
4.2.2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35页 |
4.2.3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营销方式单调技术支持薄弱 | 第35-36页 |
4.3 新华保险山东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产品结构方面的问题 | 第36-37页 |
4.3.1 过度强调投资收益保险保障功能不足 | 第36页 |
4.3.2 产品设计较为单一 | 第36-37页 |
4.3.3 险种结构不合理 | 第37页 |
4.4 新华保险山东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客户维系管理方面的问题 | 第37-39页 |
4.4.1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客户维系认识不到位 | 第37-38页 |
4.4.2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客户细分不够 | 第38-39页 |
4.5 新华保险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风险方面的问题 | 第39-40页 |
第五章 新华保险山东银代渠道共建项目的对策与建议 | 第40-48页 |
5.1 提升队伍地位和提高考核科学性相结合 | 第40-41页 |
5.1.1 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整合合作模式平衡双方地位 | 第40页 |
5.1.2 提高考核科学性加强内部约束 | 第40-41页 |
5.2 更新销售渠道管理理念 | 第41-43页 |
5.2.1 加大对银保销售误导问题的综合治理力度 | 第41-42页 |
5.2.2 进一步完善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激励机制 | 第42-43页 |
5.2.3 创新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营销方式 | 第43页 |
5.3 及时调整产品结构 | 第43-45页 |
5.3.1 以保障功能为基础面向市场需求 | 第43-44页 |
5.3.2 银保产品多元化设计 | 第44页 |
5.3.3 提高产品与渠道匹配性调整险种结构 | 第44-45页 |
5.4 实施客户关系管理以加强客户维系 | 第45-46页 |
5.4.1 对项目客户进行细分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意识 | 第45-46页 |
5.4.2 多管齐下加强银保销售渠道共建项目的客户维系 | 第46页 |
5.5 防范银保产品退保风险 | 第46-4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附件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