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众在电视法制节目中的呈现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示众的内涵及其方式 | 第16-22页 |
·示众释义 | 第16-17页 |
·法制视角下示众方式的变化 | 第17-22页 |
·斩首示众 | 第18-19页 |
·批斗示众 | 第19-20页 |
·公捕公判 | 第20-21页 |
·信息示众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示众在电视法制节目中的效应分析 | 第22-31页 |
·示众的正面效应 | 第22-24页 |
·教育功能 | 第23-24页 |
·警示作用 | 第24页 |
·示众的负面效应 | 第24-31页 |
·示众娱乐化 | 第25-26页 |
·示众隐私曝光 | 第26-27页 |
·示众刻板印象 | 第27-29页 |
·示众潜在媒介审判 | 第29页 |
·示众“看客”心理 | 第29-31页 |
第三章 示众产生负面效应的原因 | 第31-34页 |
·题材的特殊性 | 第31-32页 |
·题材的戏剧性 | 第31页 |
·题材的刺激性 | 第31-32页 |
·法制节目对“监督权”过度的使用 | 第32-33页 |
·示众文化影响下的看客心理 | 第33-34页 |
第四章 规避示众负面效应的对策 | 第34-39页 |
·刑事案件报道把握度 | 第34-36页 |
·注重人文情怀 | 第36页 |
·创新法制节目理念 | 第36-37页 |
·培养受众媒介素养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43-44页 |
承诺书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