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18页 |
·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28页 |
·黄芪药材生产变迁 | 第18-20页 |
·黄芪简介 | 第18页 |
·黄芪产地变迁 | 第18-20页 |
·基于药效评价药材质量的研究探讨 | 第20-23页 |
·药材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基于药效评价中药材品质的研究 | 第22-23页 |
·中药抗疲劳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疲劳简述 | 第23页 |
·疲劳模型综述 | 第23-25页 |
·黄芪抗疲劳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代谢组学用于疲劳方面的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生理状态下黄芪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 第28-51页 |
·引言 | 第28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28-29页 |
·植物材料 | 第28页 |
·实验动物 | 第28-29页 |
·试剂 | 第29页 |
·仪器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药物制备 | 第29页 |
·动物处理与样本收集 | 第29-30页 |
·黄芪对正常大鼠血清和尿液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30-31页 |
·黄芪对正常大鼠肌肉和脾脏组织的代谢组学分析 | 第31-32页 |
·实验结果 | 第32-48页 |
·黄芪对大鼠体重和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 | 第32页 |
·生化指标测试结果 | 第32-33页 |
·黄芪对正常大鼠血清和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33-40页 |
·黄芪对正常大鼠肌肉和脾脏组织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40-48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48-51页 |
·讨论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劳损状态下黄芪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 第51-63页 |
·引言 | 第51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51-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疲劳模型的复制 | 第52页 |
·黄芪对疲劳大鼠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 第52-53页 |
·实验结果 | 第53-60页 |
·疲劳模型的复制 | 第53页 |
·黄芪对疲劳大鼠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 第53-59页 |
·生理和劳损两种状态下黄芪抗疲劳作用的血清代谢组学分析比较 | 第59-60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60-63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传统野生黄芪与栽培速生黄芪的抗疲劳作用比较 | 第63-71页 |
·引言 | 第63页 |
·材料与仪器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药效学研究 | 第63-64页 |
·血清~1H NMR代谢组学分析 | 第64页 |
·实验结果 | 第64-69页 |
·药效学研究 | 第64-66页 |
·血清~1H NMR代谢组学分析 | 第66-69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69-71页 |
·讨论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5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1-72页 |
·生理状态下黄芪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 第71页 |
·劳损状态下黄芪的抗疲劳作用研究 | 第71-72页 |
·传统野生蒙古黄芪与栽培速生蒙古黄芪的抗疲劳作用比较 | 第7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2-73页 |
·学习心得 | 第73-75页 |
附录 黄芪水提液冻干粉的化学表征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90-91页 |
承诺书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