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17页 |
·立题背景与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内容、技术流程图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技术流程图 | 第16页 |
·创新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7页 |
·心衰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现代医学对心衰的认识 | 第17-18页 |
·祖国医学对心衰的认识 | 第18页 |
·心衰实验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手术诱导 | 第19页 |
·药物诱导 | 第19-20页 |
·转基因技术诱导 | 第20页 |
·心室起搏器诱导 | 第20页 |
·其他方法诱导 | 第20-21页 |
·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对心衰的治疗作用 | 第21-23页 |
·皂苷类成分 | 第21页 |
·多糖类成分 | 第21-22页 |
·黄酮类成分 | 第22页 |
·水提物 | 第22-23页 |
·代谢组学技术概述 | 第23-26页 |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代谢组学技术在心衰研究中的进展 | 第24-26页 |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黄芪抗心衰的药效学评价 | 第27-42页 |
·引言 | 第27页 |
·轻度心衰模型的制备及黄芪抗心衰药效学评价 | 第27-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29页 |
·实验结果 | 第29-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重度心衰模型的制备及黄芪抗心衰药效学评价 | 第34-40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小结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基于体液代谢组学的黄芪抗心衰作用机制研究 | 第42-59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材料 | 第42页 |
·仪器 | 第42页 |
·试剂 | 第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42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42-43页 |
·实验结果 | 第43-57页 |
·黄芪抗心衰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 第43-50页 |
·黄芪抗心衰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结果 | 第50-54页 |
·生物学意义阐释 | 第54-56页 |
·心功能参数与机体代谢的相关性分析 | 第56-57页 |
·讨论与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基于靶组织代谢组学的黄芪抗心衰作用机制研究 | 第59-67页 |
·引言 | 第59页 |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仪器 | 第59页 |
·试剂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样品预处理 | 第59页 |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59-60页 |
·实验结果 | 第60-66页 |
·黄芪对心肌靶组织代谢轮廓的调节作用 | 第62-63页 |
·心衰相关生物标志物的鉴定 | 第63页 |
·黄芪对大鼠心肌靶组织潜在生物标志物的调节作用 | 第63-64页 |
·黄芪抗心衰的MetPA分析 | 第64-65页 |
·生物学意义阐释 | 第65-66页 |
·体液和心肌靶组织代谢组学的差异性分析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研究工作总结 | 第67页 |
·黄芪抗心衰的药效学评价 | 第67页 |
·基于体液代谢组学的黄芪抗心衰作用机制研究 | 第67页 |
·基于靶组织代谢组学的黄芪抗心衰作用机制研究 | 第67页 |
·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80-81页 |
承诺书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