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甘肃森林生态系统固碳特征及与物种多样性关系研究

致谢第1-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6页
第一章 研究背景第16-29页
   ·森林固碳与全球气候变化第17-18页
   ·森林固碳研究现状第18-24页
     ·植被碳储量估算方法第18-21页
     ·植被碳储量研究进展第21-22页
     ·林龄对植被碳的影响第22-23页
     ·物种多样性对森林生物量及碳的影响第23-24页
   ·森林土壤固碳研究现状第24-26页
     ·土壤碳储量估算方法第24-25页
     ·林龄对土壤碳的影响第25-26页
     ·物种多样性对森林土壤碳的影响第26页
   ·研究目的第26页
   ·研究内容第26-27页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研究区域与基础数据获取方法第29-37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29-32页
     ·地理位置第29页
     ·地形地貌第29-30页
     ·气候条件第30页
     ·土壤特征第30页
     ·植被概况第30-31页
     ·森林资源第31-32页
   ·基础数据获取方法第32-35页
     ·样点布设第32-33页
     ·生物量调查第33-34页
     ·土壤剖面采样与容重测定第34-35页
     ·碳含量测定第35页
   ·数据处理第35-37页
     ·碳储量计算第35-36页
     ·统计分析第36-37页
第三章 天然林碳密度分配格局第37-73页
   ·研究方法第38-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67页
     ·不同林龄天然林乔木层碳密度分配特征第42-50页
     ·不同林龄天然林灌木层碳密度分配特征第50-56页
     ·不同林龄天然林草本层碳密度分配特征第56-63页
     ·不同林龄天然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特征第63-67页
     ·不同林龄天然林全组分碳密度分配格局第67页
   ·讨论第67-72页
   ·小结第72-73页
第四章 人工林碳密度分配格局第73-106页
   ·研究方法第73-77页
   ·结果与分析第77-104页
     ·不同林龄人工林乔木层碳密度分配特征第77-85页
     ·不同林龄人工林灌木层碳密度分配特征第85-91页
     ·不同林龄人工林草本层碳密度分配特征第91-97页
     ·不同林龄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特征第97-101页
     ·不同林龄人工林全组分碳密度分配格局第101-104页
   ·讨论第104-105页
   ·小结第105-106页
第五章 甘肃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第106-121页
   ·研究方法第107-109页
   ·结果与分析第109-118页
     ·全省固碳估算现状第109-116页
     ·碳密度随降雨梯度分布特征第116-117页
     ·碳密度随海拔梯度分布特征第117-118页
   ·讨论第118-119页
   ·小结第119-121页
第六章 甘肃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及碳储量时间动态特征第121-129页
   ·研究方法第121-123页
   ·结果与分析第123-126页
     ·区域尺度森林固碳动态变化第123-124页
     ·不同林型森林固碳动态变化第124-125页
     ·不同龄组森林固碳动态变化第125-126页
   ·讨论第126-128页
   ·小结第128-129页
第七章 物种多样性对森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密度的影响第129-142页
   ·研究方法第129-130页
   ·结果与分析第130-138页
     ·不同起源云杉林物种多样性随林龄的变化第130-131页
     ·物种多样性对植被碳密度的影响第131-134页
     ·物种多样性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第134-136页
     ·物种多样性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第136-138页
   ·讨论第138-140页
   ·小结第140-142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42-145页
   ·主要结论第142-143页
   ·研究展望第143-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62页
附录第162-163页
作者简介第163-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及其影响机制--以甘肃省为例
下一篇:独脚金内酯介导的水稻和烟草化感与种间竞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