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前言 | 第11页 |
| 1 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荞麦研究 | 第11-13页 |
| ·野生荞麦的种类和分布 | 第11-13页 |
| ·荞麦利用价值 | 第13页 |
| ·群落生态学研究 | 第13-16页 |
| ·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研究 | 第14-15页 |
| ·影响因子变量分离研究 | 第15-16页 |
| ·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16-18页 |
| ·形态学标记 | 第16页 |
| ·细胞生物学标记 | 第16-17页 |
| ·生物化学标记 | 第17页 |
| ·分子标记 | 第17-1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 ·野外调查与采样 | 第19-22页 |
| ·野外调查方法 | 第19-21页 |
| ·样品采样与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 ·数量分类与排序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 ·基于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群落分类 | 第22-23页 |
| ·群落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排序 | 第23页 |
| ·生境因子和空间因子变量分离 | 第23-24页 |
|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 ·野生荞麦基因组DNA提取 | 第24-25页 |
| ·ISSR-PCR反应 | 第25-26页 |
| ·遗传多样性数据处理 | 第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0页 |
| ·环境与龙肘山植物群落及野生荞麦的关系研究 | 第26-35页 |
| ·龙肘山植物群落TWINSPAN分类 | 第26-29页 |
| ·龙肘山植物群落DCCA排序 | 第29-34页 |
| ·生境因子和空间因子变量分离 | 第34-35页 |
| ·龙肘山11个野生荞麦居群遗传多样性 | 第35-40页 |
| ·不同ISSR引物在各野生荞麦居群扩增产物的多态性 | 第36-37页 |
| ·龙肘山野生荞麦居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37-39页 |
| ·龙肘山野生荞麦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和遗传距离 | 第39-40页 |
| 4 讨论 | 第40-47页 |
| ·环境对龙肘山野生荞麦的影响 | 第40-43页 |
| ·龙肘山野生荞的生存与分布特征 | 第40-41页 |
| ·环境对龙肘山野生荞麦生存与分布的影响 | 第41-42页 |
| ·龙肘山野生荞麦及植物群落影响因子的变量分离 | 第42-43页 |
| ·龙肘山野生荞麦的遗传多样性 | 第43-45页 |
| ·龙肘山野生荞麦遗传多样性评价 | 第43-44页 |
| ·龙肘山野生荞麦居群遗传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 | 第44-45页 |
| ·龙肘山野生荞麦居群的遗传分化 | 第45页 |
| ·环境对龙肘山野生荞麦进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 ·龙肘山野生荞麦资源的保护策略 | 第46-47页 |
| 5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