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 1 立题依据 | 第12-13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 ·植物磷高效吸收的生理生化基础 | 第13-17页 |
| ·土壤中无机磷形态及植物吸收利用状况 | 第13-15页 |
| ·根系形态 | 第15-16页 |
| ·根际酸化及根系有机酸的分泌 | 第16页 |
| ·根系及根系分泌酸性磷酸酶 | 第16-17页 |
| ·根系活力 | 第17页 |
| ·植物磷高效利用的生理生化基础 | 第17-19页 |
| ·植物体内的磷素形态及分配特性 | 第17-18页 |
| ·植物体内磷素的转运特性 | 第18-19页 |
| ·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 | 第19页 |
| 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 ·磷高效基因型大麦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特征 | 第19-20页 |
| ·磷高效基因型大麦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 | 第20页 |
| ·磷高效基因型大麦生育后期叶片磷素利用特征 | 第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磷高效基因型大麦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特征 | 第21-3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供试材料 | 第21-22页 |
|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22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2页 |
|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 ·不同施磷水平下磷高效基因型大麦土壤有效磷含量特征 | 第22-23页 |
| ·不同施磷水平下磷高效基因型大麦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特征 | 第23-26页 |
| ·不同施磷水平Ca_2-P、Ca_8-P和Ca_(10)-P含量差异 | 第23-24页 |
| ·不同施磷水平Al-P、Fe-P和O-P含量差异 | 第24-26页 |
| ·土壤无机磷组分与有效磷含量的关系 | 第26-27页 |
| 3 讨论 | 第27-29页 |
|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差异 | 第27页 |
| ·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无机磷组分含量 | 第27-28页 |
| ·土壤无机磷组分对有效磷的贡献 | 第28-29页 |
| 4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磷高效基因型大麦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 | 第30-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31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1-32页 |
| ·数据处理 | 第3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2-38页 |
| ·不同施磷水平下磷高效基因型大麦根系形态特征 | 第32-35页 |
| ·施磷水平对磷高效基因型大麦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施磷水平对大麦磷高效基因型不定根和侧根根系形态的影响 | 第33-34页 |
| ·施磷水平和基因型差异对大麦根系形态变异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不同施磷水平下磷高效基因型大麦根系活力特征 | 第35-36页 |
| ·不同施磷水平下磷高效基因型大麦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特征 | 第36页 |
| ·大麦根系形态参数与植株磷素吸收的关系 | 第36-38页 |
| 3 讨论 | 第38-40页 |
| ·大麦根系形态参数的基因型差异及与植株磷素吸收的关系 | 第38-39页 |
| ·大麦根系生理指标的差异 | 第39-40页 |
| 4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磷高效基因型大麦生育后期叶片磷素利用特征 | 第41-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 ·试验设计与处理 | 第41-42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2-43页 |
|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 ·不同施磷水平下磷高效基因型大麦叶片磷组分特征 | 第43-47页 |
| ·无机磷含量 | 第43-44页 |
| ·酯磷含量 | 第44-45页 |
| ·核酸态磷含量 | 第45-46页 |
| ·难溶性磷含量 | 第46-47页 |
| ·不同施磷水平下磷高效基因型大麦叶片磷组分的分配特征 | 第47-48页 |
| ·不同施磷水平下磷高效基因型大麦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特征 | 第48-49页 |
| ·大麦叶片磷组分与酸性磷酸酶活性和磷利用效率的关系 | 第49-50页 |
| 3 讨论 | 第50-52页 |
| ·大麦叶片磷组分变化规律及磷素利用转化特征 | 第50-51页 |
| ·大麦叶片磷组分变化规律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关系 | 第51-52页 |
| 4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五章 全文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3-55页 |
| 1 全文主要结论 | 第53-54页 |
| 2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7页 |
| 致谢 | 第67-6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