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大学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7页 |
·绿色大学 | 第16-17页 |
·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实践 | 第21-34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实践 | 第22-30页 |
·关于绿色大学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 | 第22-27页 |
·关于绿色校园运行机制的研究 | 第27-28页 |
·国外绿色大学建设与管理实践 | 第28-30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与实践 | 第30-34页 |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第30-31页 |
·国内绿色大学建设实践 | 第31-34页 |
第三章 基于全员参与的绿色大学管理运行模式构建 | 第34-59页 |
·绿色大学管理理论基础 | 第35-45页 |
·生态文明观理论 | 第35-3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7-39页 |
·公众参与理论 | 第39-42页 |
·以生为本的教育理论和绿色教育理念 | 第42-44页 |
·知识溢出理论 | 第44-45页 |
·绿色大学管理与运行 | 第45-49页 |
·管理模块:绿色教育、绿色科研服务和支撑系统 | 第45-47页 |
·绿色大学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设计 | 第47-49页 |
·全员参与的绿色大学管理实证分析 | 第49-57页 |
·问卷设计与调查情况 | 第49-52页 |
·绿色大学管理模式统计分析 | 第52-53页 |
·绿色大学决策参与度与实施效果分析 | 第53-55页 |
·绿色大学运行工作机制分析 | 第55-57页 |
·研究小结 | 第57-59页 |
第四章 基于行为决策模型的绿色大学环境教育 | 第59-74页 |
·理论回顾与模型假设 | 第59-63页 |
·环境行为的定义 | 第59-60页 |
·个体环境行为相关理论 | 第60页 |
·相关研究 | 第60-62页 |
·理论假设 | 第62-63页 |
·数据整理和分析方法 | 第63-65页 |
·研究量表设计 | 第63-64页 |
·数据收集整理 | 第64-65页 |
·实证结果和分析 | 第65-69页 |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5-66页 |
·分类人群环境意愿和行为差异检验 | 第66-67页 |
·本研究的假设检验 | 第67-68页 |
·情景结构因素的综合调节作用分析 | 第68-69页 |
·建议和对策 | 第69-73页 |
·学生自律行为与参与 | 第70页 |
·正面引导与反向约束 | 第70-72页 |
·总体目标 | 第72-73页 |
·研究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五章 基于空间知识溢出的绿色大学科研及服务 | 第74-91页 |
·理论回顾和假设 | 第75-77页 |
·大学知识创新和知识溢出 | 第75页 |
·大学知识溢出理论假设 | 第75-76页 |
·大学知识创新中市场化因素影响理论假设 | 第76-77页 |
·研究方法介绍 | 第77-79页 |
·降维方法 | 第77页 |
·空间相关性检验 | 第77-78页 |
·空间计量模型介绍 | 第78-79页 |
·大学知识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第79-86页 |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79-80页 |
·因子分析 | 第80-81页 |
·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81-82页 |
·面板空间计量分析 | 第82-84页 |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84-86页 |
·市场因素对大学知识创新影响研究 | 第86-90页 |
·数据来源和处理 | 第86页 |
·变量和模型设定 | 第86页 |
·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86-87页 |
·实证分析结果 | 第87-88页 |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88-90页 |
·研究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绿色大学支撑系统与质量管理体系 | 第91-105页 |
·绿色大学支撑系统 | 第91-96页 |
·哈佛大学的绿色大学建设 | 第91-93页 |
·国内部分高校的绿色大学建设 | 第93-96页 |
·绿色大学质量管理体系 | 第96-97页 |
·绿色大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97-101页 |
·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 第98-99页 |
·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 第99-101页 |
·绿色大学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101-104页 |
·传统环境评价 | 第101-102页 |
·绿色度评价 | 第102-103页 |
·绿色大学绩效指标体系均衡性评价 | 第103-104页 |
·研究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七章 绿色大学促进城市社会发展的机制 | 第105-114页 |
·城市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 第105-108页 |
·城市的形成 | 第105-106页 |
·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106-107页 |
·城市发展的方向 | 第107-108页 |
·绿色大学与城市发展驱动力的关系 | 第108-110页 |
·绿色大学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传导机制 | 第110-111页 |
·天津大学绿色校园建设与城市发展融合实例 | 第111-113页 |
·研究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14-117页 |
·本研究的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 | 第114-115页 |
·绿色大学建设应采取双向混合式管理 | 第114页 |
·绿色教育应注重学生自律参与及正反向激励 | 第114-115页 |
·绿色科研服务应市场化导向,产学研协同放大效果 | 第115页 |
·绿色大学与城市、区域协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 第115页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115-116页 |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展望 | 第116-117页 |
附录 | 第117-121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