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9-12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9-11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1-12页 |
三、研究内容 | 第12页 |
四、研究方法和过程 | 第12-1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二)研究过程 | 第13页 |
五、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第13页 |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概述 | 第14-18页 |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14-15页 |
二、交互决定理论 | 第15-16页 |
三、自我效能理论 | 第16-18页 |
第三章 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意义 | 第18-21页 |
一、医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必由之路 | 第18-19页 |
二、医学生职业规划的道德参照 | 第19页 |
三、是和谐医患关系的耦合剂 | 第19-21页 |
第四章 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医德观水平调研概述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36页 |
一、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医德观水平调研概述 | 第21-24页 |
(一)问卷情况 | 第21页 |
(二)研究对象情况 | 第21-22页 |
(三)研究程序 | 第22页 |
(四)数据处理 | 第22页 |
(五)实验结果 | 第22-24页 |
二、对各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24-30页 |
(一)学校教育因素 | 第24-25页 |
(二)学生主观因素 | 第25-27页 |
(三)环境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三、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 第30-36页 |
(一)高校重视程度不足,职业道德培养模式单一 | 第30-31页 |
(二)医学生主观上认识程度不够,道德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 第31-32页 |
(三)社会功利化程度加深,不良社会风气负面影响加重 | 第32-34页 |
(四)实习医院职业道德培养滞后,相关培养机制缺失 | 第34-36页 |
第五章 加强实习阶段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对策探究 | 第36-47页 |
一、改革现有道德培养课程,建立职业道德多元化教育体系 | 第36-37页 |
(一)合理配置课程比重,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观念 | 第36页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 第36页 |
(三)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 第36-37页 |
二、加强医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医学生道德实践内在动力 | 第37-39页 |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实践主观能动性 | 第37页 |
(二)加强医学生岗前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医学生自我效能感 | 第37-39页 |
(三)引入实习生心理干预机制,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 第39页 |
三、降低社会不良风气负面影响,全面净化社会环境 | 第39-42页 |
(一)深化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 第40页 |
(二)媒体应坚持客观公正立场,营造和谐社会舆论氛围 | 第40-42页 |
四、完善实习期职业道德培养体系,构建和谐实习环境 | 第42-47页 |
(一)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构筑和谐医患关系 | 第42-43页 |
(二)加强实习带教老师队伍建设,强化榜样示范作用 | 第43-44页 |
(三)提高高校与实习医院协调能力,建立院校一体的职业道德培养模式 | 第44-45页 |
(四)开展医院文化内涵建设,营造良好医德医风氛围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