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一) 选题的目的、意义 | 第7页 |
(二) 文化身份研究概况 | 第7-11页 |
1、身份认同内涵 | 第7-8页 |
2、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一、布尔迪厄对趣味理论所做的贡献:提出趣味作为区分身份的标准 | 第11-14页 |
二、趣味理论体系 | 第14-28页 |
(一) 趣味区隔理论的内涵 | 第14-16页 |
(二) 趣味的获得 | 第16-19页 |
(三) 趣味的分类 | 第19-21页 |
(四) 趣味的特征 | 第21-28页 |
1、趣味的社会性 | 第21-22页 |
2、趣味的历史性 | 第22-24页 |
3、趣味的整体性 | 第24-25页 |
4、趣味的稳定性 | 第25-26页 |
5、趣味的变动性 | 第26-28页 |
三、趣味区隔的实质 | 第28-34页 |
四、趣味与阶级身份的关系 | 第34-37页 |
五、理论评价 | 第37-44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37-40页 |
1、为阶级身份研究注入新鲜血液 | 第37-39页 |
2、对波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的深化 | 第39-40页 |
(二) 理论质疑 | 第40-44页 |
1、趣味是形成的还是塑造的 | 第40-41页 |
2、趣味标准的多重性与难以操作性 | 第41-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注释 | 第45-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