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山体”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序言 | 第10-19页 |
一、樊增祥诗歌研究述略 | 第10-13页 |
二、近代语境中的“樊山体” | 第13-17页 |
三、课题研究基本路径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樊山生平及作品分期 | 第19-32页 |
第一节 早期:读书漫游,精进不止 | 第19-23页 |
一、专攻举业,金榜题名 | 第19-22页 |
二、各地漫游,结交诗友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中期:日理万机,不废吟啸 | 第23-29页 |
一、辗转多地,案牍劳形 | 第23-27页 |
二、青云直上,身居显职 | 第27-29页 |
第三节 晚期:变节潦倒,结社吟诗 | 第29-32页 |
一、结社吟诗,辞官不就 | 第29-30页 |
二、两次变节,潦倒不堪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樊山诗法 | 第32-47页 |
第一节 蓄——容纳万物的胸襟 | 第32-36页 |
一、融贯百氏,八面受敌 | 第32-34页 |
二、新旧相谐,中西合璧 | 第34-36页 |
第二节 熟——有无定法的灵活 | 第36-40页 |
一、深思力学,以底于熟 | 第37-38页 |
二、诗有定法,而不拘法 | 第38-40页 |
第三节 虚——惨淡经营的匠心 | 第40-47页 |
一、虚衷求益,精益求精 | 第40-44页 |
二、虚以运实,由法而神 | 第44-47页 |
第三章“樊山体”体式论 | 第47-87页 |
第一节 艳体诗 | 第47-61页 |
一、独自思量无可说——寄内思室之诗 | 第48-50页 |
二、洛花纤月宜宫体——咏物写景之篇 | 第50-54页 |
三、性耽绮语喻闺情——女子风情之什 | 第54-57页 |
四、鸿篇巨制彩云曲——长篇叙事之作 | 第57-61页 |
第二节 滑稽诗 | 第61-71页 |
一、双声叠韵体,文字游戏诗 | 第62-64页 |
二、青楼闺房事,艳情游戏诗 | 第64-68页 |
三、西学新名词,幽默俳谐语 | 第68-71页 |
第三节 纪事诗 | 第71-80页 |
一、实录战事,哀邦国阽危 | 第72-76页 |
二、关心朝政,伤王廷式微 | 第76-80页 |
第四节 闲适诗 | 第80-87页 |
一、结构小家诗,闭门幽趣足 | 第80-82页 |
二、清美民俗画,淡淡忧民心 | 第82-83页 |
三、题写小照诗,诉说隐逸情 | 第83-87页 |
第四章“樊山体”艺术特色 | 第87-100页 |
第一节 惊采绝艳的楚骚遗韵 | 第87-91页 |
一、芬芳侧艳,纤细繁多 | 第88-89页 |
二、有字皆香,无语不艳 | 第89-91页 |
第二节 萧散自然的闲适诗境 | 第91-95页 |
一、疏朗清秀,高逸风韵 | 第91-93页 |
二、吟玩性情,释道闲语 | 第93-95页 |
第三节 雅俗兼融的艺术形式 | 第95-100页 |
一、隶事稳称,裁对精巧 | 第95-98页 |
二、句法怪异,口语俚俗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樊山诗学之渊源 | 第100-118页 |
第一节 时代渊源:俗艳诗风之流播 | 第100-106页 |
一、哀感顽艳,承继白傅 | 第100-101页 |
二、沉博秾丽,效法昆体 | 第101-103页 |
三、艳辞游戏,私淑袁赵 | 第103-106页 |
第二节 地域渊源:文辞丽雅之楚风 | 第106-110页 |
一、师心独见,不承天子之风 | 第106-108页 |
二、惟楚有才,流露民族自信 | 第108-109页 |
三、繁富艳丽,辞藻精美绝伦 | 第109-110页 |
第三节 师承渊源:文雅风流之酬酢 | 第110-118页 |
一、艳笔丽情,步追李慈铭 | 第111-113页 |
二、典雅清切,瓣香张之洞 | 第113-115页 |
三、藻采绮靡,私淑王闿运 | 第115-118页 |
第六章 樊山及诗体之影响 | 第118-137页 |
第一节 同门诗人之翘楚 | 第118-127页 |
一、还把玉溪诗句写——与易顺鼎诗艺切磋 | 第118-121页 |
二、南能北秀并肩出——与袁昶的诗学交流 | 第121-124页 |
三、平生气谊亲诗友——与其他同门之酬唱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 超社诗人之魁首 | 第127-131页 |
一、殷墟犁老互唱和——超社的成立 | 第127-128页 |
二、黍离世界亡国恨——超社雅集的主旨 | 第128-130页 |
三、樊山衔袖主骚坛——在超社的核心地位 | 第130-131页 |
第三节 光宣诗坛之耆宿 | 第131-137页 |
一、诗友仿作蔚然成风 | 第131-133页 |
二、光宣诗坛位列虎将 | 第133-134页 |
三、超逸旧格体近新诗 | 第134-137页 |
结语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