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章 危机中的起步:1931-1936年甘青藏区的调查研究 | 第21-48页 |
一、西北开发与甘青藏区研究 | 第21-22页 |
二、甘青藏区调查研究成果述论 | 第22-39页 |
(一) 历史、地理与民族分布 | 第22-25页 |
(二) 政治、经济与交通 | 第25-31页 |
(三) 教育卫生 | 第31-33页 |
(四) 文化习俗与寺院 | 第33-37页 |
(五) 各类著作 | 第37-39页 |
四、调查研究群体之构成 | 第39-44页 |
(一) 个人 | 第39-43页 |
(二) 团体 | 第43-44页 |
五、小结 | 第44-48页 |
第二章 全面抗战中的繁盛:1937—1945年甘青藏区的调查研究 | 第48-89页 |
一、重心西移与甘青藏区之调查研究 | 第48-49页 |
二、甘青藏区调查研究成果述论 | 第49-72页 |
(一) 历史地理 | 第49-51页 |
(二) 民族分布与人口 | 第51-53页 |
(三) 政治、经济与交通 | 第53-59页 |
(四) 教育卫生 | 第59-61页 |
(五) 文化习俗与宗教 | 第61-67页 |
(六) 各类著作 | 第67-72页 |
三、作者群体构成的多样化 | 第72-78页 |
(一) 个人 | 第72-75页 |
(二) 团体 | 第75-78页 |
四、甘青藏区开发意见的大讨论 | 第78-83页 |
(一) 教育为要 | 第79-80页 |
(二) 交通为先 | 第80页 |
(三)“宜垦”还是“宜畜” | 第80-82页 |
(四) 工业论、政治论与综合说 | 第82-83页 |
六、科学理性思想与方法的多元运用 | 第83-86页 |
(一) 自然科学 | 第83页 |
(二) 社会科学 | 第83-85页 |
(三) 观察与研究方法 | 第85-86页 |
七、小结 | 第86-89页 |
第三章 动荡中的持续:1946—1949年甘青藏区的调查研究 | 第89-102页 |
一、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局势和甘青藏区研究的持续 | 第89-90页 |
二、调查研究成果述论 | 第90-97页 |
(一) 历史与民族分布 | 第90-91页 |
(二) 政治经济与交通卫生 | 第91-94页 |
(三) 文化习俗与宗教 | 第94-97页 |
三、作者群体之分析 | 第97-100页 |
四、小结 | 第100-102页 |
结语 | 第102-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
致谢 | 第109-111页 |
附录A 1931-1949年甘青藏区调查研究成果目录 | 第111-132页 |
附录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