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导论 | 第8-22页 |
(一)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研究的缘起和背景 | 第8-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5页 |
1、协商民主 | 第9-12页 |
2、治理 | 第12-13页 |
3、城市基层治理 | 第13-15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协商民主相关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2、治理中的协商民主相关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3、小结 | 第19页 |
(四) 研究的方法与全文结构 | 第19-20页 |
1、研究方法 | 第19页 |
2、全文结构 | 第19-20页 |
(五)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0-22页 |
1、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2、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1-22页 |
二、行政命令导向的城市基层治理:特征及反思 | 第22-28页 |
(一) 行政命令导向下城市基层治理的特征 | 第22-24页 |
1、单一零散的政府管理要素和结构 | 第22页 |
2、“压迫性”的权力运行方式 | 第22-23页 |
3、浓厚的封闭行政色彩 | 第23-24页 |
(二) 行政命令导向下城市基层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 第24-28页 |
1、政府理念和政府职能尚未真正转变 | 第24-25页 |
2、政府的制度设计和建设机制不甚合理 | 第25-26页 |
3、公民监督乏力的现象未有改观 | 第26-28页 |
三、协商民主在城市基层治理中的引入:实践价值与理论支撑 | 第28-37页 |
(一) 城市基层治理中引入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 | 第28-33页 |
1、能够制衡行政权力 | 第28-29页 |
2、使民意充分融入政府决策 | 第29-30页 |
3、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 | 第30-31页 |
4、培养理性的公民文化 | 第31-33页 |
(二) 城市基层治理中引入协商民主的理论依据 | 第33-37页 |
1、人民主权理论 | 第33-34页 |
2、话语民主理论 | 第34页 |
3、代议制民主理论 | 第34-35页 |
4、公民参与理论 | 第35-37页 |
四、协商民主导向的城市基层治理:理论构想与可能的困境 | 第37-49页 |
(一) 理论构想——两种协商途径 | 第37页 |
(二) 实践案例及启示 | 第37-45页 |
1、案例概述 | 第37-41页 |
2、案例启示 | 第41-45页 |
(三) 协商民主导向的城市基层治理:可能的困境 | 第45-49页 |
1、协商主体的意识和能力有限 | 第45-46页 |
2、现有协商渠道和协商机制引发阻力 | 第46-47页 |
3、协商民主未必带来更好的结果 | 第47-49页 |
五、走向协商民主导向的城市基层治理:路径选择 | 第49-60页 |
(一) 转变理念:由“经营城市”到“治理城市” | 第49-51页 |
1、努力突破传统官僚制为基础的治理结构 | 第49页 |
2、着力打破“主客二元对立”的管理关系 | 第49-50页 |
3、构建基于“差异化”的分层治理结构 | 第50-51页 |
(二) 努力改善协商民主发展的“软环境” | 第51-53页 |
1、培育理性和富有公共精神的治理主体 | 第51-52页 |
2、积极地探索非制度化的社会矛盾疏导渠道 | 第52-53页 |
3、不断提高治理过程的开放度与参与度 | 第53页 |
(三) 不断健全宏观治理层面制度体系 | 第53-56页 |
1、大力探索和构建对立观点的交流机制 | 第53-54页 |
2、努力在体制内外形成平等的对话结构 | 第54-55页 |
3、畅通冲突协调渠道提高利益整合效能 | 第55-56页 |
(四) 积极探索和完善民主协商过程中各方冲突的消解机制 | 第56-60页 |
1、建立健全公共舆论的净化机制 | 第56-57页 |
2、不断探索争议事项的裁决机制 | 第57-58页 |
3、构建社会对抗行动的制动方式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