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其他学科论文--中医泌尿学论文

从三焦理论论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研究

缩略语表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前言第7-8页
文献综述第8-28页
 一、中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第8-18页
  1. 慢性肾衰竭的古代中医辨病第8-10页
  2. 现代中医对慢性肾衰竭的研究进展第10-18页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肾衰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第18-28页
  1. 慢性肾衰竭的发病原因第18页
  2. 慢性肾衰竭进行性恶化的机制第18-21页
  3. 慢性肾衰竭的治疗进展第21-27页
  4. 预后第27-28页
临床研究第28-34页
 1. 临床资料第28页
 2. 诊断标准第28-30页
   ·西医诊断标准及分期第28页
   ·中医诊断标准第28-29页
   ·病例纳入标准第29页
   ·病例排除标准第29-30页
 3. 治疗方法第30-31页
   ·一般治疗第30页
   ·中药汤剂治疗第30页
   ·观察方法第30页
   ·观察项目第30-31页
 4. 统计方法第31-32页
 5. 观察结果及分析第32-34页
   ·病例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第32页
   ·中医症候疗效分析第32页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体征具体评分变化第32页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第32-33页
   ·治疗前后患者肾功能(BUN、Scr、Ccr)比较第33页
   ·治疗前后患者HGB、RBC指标比较第33页
   ·治疗前后患者血Ca、P、K比较第33-34页
讨论第34-43页
 1. 从三焦论治慢性肾衰竭的理论基础第34页
 2. 三焦与慢性肾衰竭发病的关系第34-37页
   ·上焦病症第34-35页
   ·中焦病症第35-36页
   ·下焦病症第36-37页
 3. 临床诊治用药规律第37-38页
   ·开宣上焦第37页
   ·健运中焦第37-38页
   ·通利下焦第38页
   ·调达肝气,疏理气杋第38页
 4. 三焦汤方药分析第38-42页
   ·配伍分析第38-40页
   ·药理研究第40-42页
 5. 问题与展望第42-43页
结论第43-44页
致谢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1页
附录第51-53页
个人简介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补脾肾化瘀通络法对慢性肾衰竭失代偿期患者PTH的影响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祖国医学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方案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