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7-9页 |
文献综述 | 第9-28页 |
1 慢性肾衰中医药研究进展 | 第9-16页 |
·慢性肾衰的命名 | 第9页 |
·慢性肾衰竭的病因病机 | 第9-11页 |
·慢性肾衰竭的辩证分型 | 第11页 |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 第11-16页 |
2 慢性肾衰竭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西医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西医对慢性肾衰竭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 第16-18页 |
·西医对慢性肾衰竭治疗的研究 | 第18-20页 |
·慢性肾衰竭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关系 | 第20-24页 |
·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诊断 | 第24页 |
·慢性肾衰竭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治疗 | 第24-28页 |
临床研究 | 第28-35页 |
1 一般资料 | 第28页 |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28-31页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28-29页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29-30页 |
·纳入标准 | 第30-31页 |
·排出标准 | 第31页 |
·病例剔除及脱落 | 第31页 |
3 疗效的判定 | 第31-32页 |
·西医疗效的判定标 | 第31-32页 |
·中医症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32页 |
4 观察项目及方法 | 第32-33页 |
·观察方法 | 第32页 |
·疗效观察指标 | 第32-33页 |
5 统计方法 | 第33页 |
6 观察结果及分析 | 第33-35页 |
·中医主要症候改善情况 | 第33页 |
·中医症候总疗效比较 | 第33页 |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 第33-34页 |
·治疗前后血肌醉、血尿素氮的变化 | 第34页 |
·治疗前后血pTH、血钙、血磷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44页 |
1 中医学对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认识 | 第35-36页 |
2 立法原则 | 第36-37页 |
3 组方原则 | 第37-41页 |
·各药物的文献记载功用 | 第37-40页 |
·部分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 第40-41页 |
4 化瘀通络法在慢性肾衰竭中的应用 | 第41-42页 |
·瘀血与慢性肾衰竭 | 第41-42页 |
·久病入络与慢性肾衰竭 | 第42页 |
5 补益脾肾化瘀通络法对各指标的影响 | 第42-44页 |
·温补脾肾化瘀通络发对CRF患者血肌酐、血尿素氮的影响 | 第42-43页 |
·温补脾肾化瘀通络法对慢性肾衰竭SHPT的影响 | 第43页 |
·温补脾肾化瘀通络法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中医症候的改变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附录 治疗观察表 | 第51-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5页 |
个人简历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