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和目的意义 | 第8-9页 |
二、围绕本论题学界的研究状况 | 第9-12页 |
第一章 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与马克思哲学关系的历史探究 | 第12-26页 |
第一节 关于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的界定 | 第12-16页 |
一、作为“厮杀的战场”的哲学史 | 第12-13页 |
二、德国古典哲学范围的界定 | 第13-14页 |
三、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传统概述 | 第14-15页 |
四、作为现象学描述的辩证法 | 第15-16页 |
第二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者对两者关系的理解 | 第16-19页 |
一、恩格斯的理解 | 第16-17页 |
二、列宁对黑格尔哲学的唯物主义解读 | 第17-19页 |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两者关系的理解 | 第19-22页 |
一、卢卡奇之重返黑格尔主义的基地 | 第20-21页 |
二、柯尔施的黑格尔主义阐释定位 | 第21-22页 |
第四节 马克思本人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的解读 | 第22-26页 |
一、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与其关系的论述 | 第23-24页 |
二、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理论传统的解读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从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理论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 | 第26-39页 |
第一节 主体性问题引发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 | 第26-31页 |
一、主体性问题的源起 | 第26页 |
二、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主体性原则的建立和失落 | 第26-28页 |
三、从费希特的自我设定非我到谢林的同一哲学 | 第28-29页 |
四、黑格尔对康德的超越和对马克思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立——主客体矛盾的真正解决 | 第31-39页 |
一、哲学研究的出发点——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 第32-33页 |
二、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实践 | 第33-35页 |
三、主客体相统一的途径:实践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 | 第35-36页 |
四、主体与客体矛盾的彻底解决——共产主义 | 第36-39页 |
第三章 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观念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 第39-47页 |
第一节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历史观念 | 第39-41页 |
一、康德所理解的历史 | 第39-40页 |
二、黑格尔关于历史的理解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历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41-47页 |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历史理论的继承 | 第41-43页 |
二、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新内涵 | 第43-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一、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本质 | 第47页 |
二、马克思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真正传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