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菊属远缘杂交初探(Ⅸ)—女蒿等属的种质利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引言 | 第8-15页 |
·广义菊属抗性育种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广义菊属远缘杂交不亲和与杂种不育 | 第10-11页 |
·受精前障碍 | 第10-11页 |
·受精后障碍 | 第11页 |
·克服远缘杂交障碍的措施 | 第11-12页 |
·受精前障碍的克服措施 | 第11-12页 |
·受精后障碍的克服措施 | 第12页 |
·广义菊属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3-14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种质资源组培扩繁 | 第15-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5-17页 |
·植物材料与培养条件 | 第15-16页 |
·初代培养 | 第16页 |
·增殖培养 | 第16页 |
·出瓶生根培养 | 第16-17页 |
·数据分析 | 第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7-22页 |
·带芽茎段有效芽诱导试验 | 第17-18页 |
·不定芽增殖试验 | 第18-19页 |
·出瓶生根培养 | 第19-20页 |
·广义菊属通用培养基的初探 | 第20-22页 |
·讨论 | 第22-24页 |
3 远缘杂交育种研究 | 第24-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杂交亲本选择 | 第24-25页 |
·杂交父本的花粉活力的测定 | 第25-26页 |
·杂交母本的柱头可授性测定 | 第26页 |
·杂交授粉方法 | 第26-27页 |
·杂交后代鉴定方法 | 第27-30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27页 |
·染色体倍性鉴定 | 第27-28页 |
·分子水平鉴定ITS序列分析 | 第28-30页 |
·杂交结果及后代鉴定 | 第30-62页 |
·杂交亲本活力分析 | 第30-31页 |
·女蒿属为母本的属间杂交 | 第31-47页 |
·杂交结果统计 | 第31-34页 |
·女蒿×小红菊的杂交种鉴定 | 第34-38页 |
·女蒿ב金色穹庐’的杂交种鉴定 | 第38-41页 |
·女蒿×(楔叶菊×银背菊)的杂交种鉴定 | 第41-47页 |
·短舌菊属为母本的属间杂交 | 第47-49页 |
·亚菊属为母本的属间杂交 | 第49-55页 |
·蓍状亚菊×(楔叶菊×银背菊)的杂交种鉴定 | 第51-55页 |
·蒙菊为亲本的属间杂交 | 第55-57页 |
·女蒿杂交后代的自交 | 第57-59页 |
·讨论 | 第59-62页 |
·杂交亲本的选择 | 第59页 |
·属间亲缘关系讨论 | 第59-60页 |
·正反交及环境条件对结实率的影响 | 第60页 |
·杂种鉴定方法讨论 | 第60-61页 |
·杂交后代的利用 | 第61-62页 |
4 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初探 | 第62-70页 |
·试验方法 | 第62-63页 |
·杂交受精过程观察 | 第62-63页 |
·高温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 第63页 |
·高温对柱头可授性的影响 | 第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68页 |
·杂交受精过程观察与分析 | 第63-67页 |
·高温对杂交亲本生活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讨论 | 第68-70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0-73页 |
·结论 | 第70页 |
·杂交方法的优化 | 第70-71页 |
·杂交育种工作的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9页 |
个人简介 | 第79-80页 |
导师简介 | 第80-81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