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 第12-24页 |
第1章 刻板印象概念界定 | 第12-15页 |
·刻板印象 | 第12-13页 |
·内隐刻板印象 | 第13-15页 |
第2章 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内容及现状 | 第15-21页 |
·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的研究 | 第15-16页 |
·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稳定性与可变性的研究 | 第16-21页 |
·稳定性研究 | 第16-17页 |
·可控性 | 第17-19页 |
·刻板印象的激活是自动的,刻板印象的应用是可控的 | 第19-20页 |
·理论模型 | 第20-21页 |
第3章 内隐刻板的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内隐联想测验 | 第21-22页 |
·刻板解释偏差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4-59页 |
第1章 问题提出 | 第24-27页 |
·研究现状及意义 | 第24-25页 |
·研究现状 | 第24页 |
·研究意义与创新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及构想 | 第25-27页 |
第2章 长期移居对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稳定性的影响 | 第27-37页 |
·引言 | 第27页 |
·预实验 | 第27-28页 |
·实验一内隐刻板印象存在性研究 | 第28-34页 |
·被试 | 第28页 |
·实验设计 | 第28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实验程序 | 第29页 |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实验二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稳定性研究 | 第34-37页 |
·被试 | 第34页 |
·实验设计 | 第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实验程序 | 第34页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5页 |
·讨论 | 第35-37页 |
第3章 临时性启动方式对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稳定性的影响 | 第37-55页 |
·引言 | 第37页 |
·前测不同地域来源对东北人刻板印象的IAT 差异比较 | 第37-43页 |
·被试 | 第37页 |
·实验设计 | 第37-38页 |
·实验材料 | 第38-39页 |
·实验程序 | 第39-40页 |
·数据处理 | 第40-41页 |
·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页 |
·实验一反刻板印象的启动对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的影响 | 第43-47页 |
·被试 | 第43-44页 |
·实验设计 | 第44页 |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实验程序 | 第44页 |
·数据处理 | 第44-45页 |
·结果分析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页 |
·实验二社会调节对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 | 第47-51页 |
·被试 | 第47-48页 |
·实验设计 | 第48页 |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实验程序 | 第48页 |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1页 |
·实验三情绪对内隐地域刻板印象的影响研究 | 第51-55页 |
·被试 | 第51页 |
·实验设计 | 第51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实验程序 | 第51页 |
·数据处理 | 第51-52页 |
·结果分析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5页 |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9页 |
·总讨论 | 第55-57页 |
·利用SEB 测量内隐刻板印象 | 第55-56页 |
·利用IAT 测量内隐刻板印象 | 第56-57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附录 | 第65-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