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5页 |
缩略词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0页 |
·农牧业废弃物:放错位置的资源 | 第16-22页 |
·植物生物质的组成 | 第16-19页 |
·生物质抗降解屏障 | 第19-22页 |
·降解木质纤维素的微生物 | 第22-25页 |
·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细菌 | 第23-24页 |
·降解木质纤维素的真菌 | 第24-25页 |
·自然界中的木质纤维素降解系统 | 第25-30页 |
·白蚁后肠降解生境 | 第26-28页 |
·瘤胃降解生境 | 第28-29页 |
·堆肥降解生境 | 第29-30页 |
·农牧业废弃物堆肥工艺 | 第30-35页 |
·堆肥类型和过程 | 第31页 |
·堆肥中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演替 | 第31-33页 |
·堆肥工艺对不同废弃物的生物降解转化 | 第33-34页 |
·堆肥工艺对土壤的改善和污染物的修复 | 第34-35页 |
·整合宏组学技术 | 第35-36页 |
·立题依据 | 第36-40页 |
第二章 天然玉米秸秆堆肥中主导功能微生物群落的分析 | 第40-7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6页 |
·堆肥原料与实验试剂 | 第4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堆肥设置 | 第41-42页 |
·堆肥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 第42-44页 |
·酶活测定方法 | 第44-45页 |
·DNA提取和焦磷酸测序 | 第45页 |
·系统发育分类和统计分析 | 第45-46页 |
·宏蛋白组学分析 | 第46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66页 |
·堆肥样品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 第46-48页 |
·玉米秸秆堆肥样品焦磷酸测序获得的序列总量分析 | 第48-54页 |
·玉米秸秆堆肥中主导细菌群落的组成分析 | 第54-59页 |
·玉米秸秆堆肥中的胞外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类分析 | 第59-61页 |
·玉米秸秆堆肥微生物群落的胞外宏蛋白组分析 | 第61-66页 |
·讨论 | 第66-70页 |
第三章 工业规模发酵罐堆肥的现代化应用初探 | 第70-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堆肥原料 | 第70页 |
·仪器设备 | 第70-71页 |
·堆肥设置 | 第71-73页 |
·堆肥样品生物化学和宏组学分析 | 第7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3-91页 |
·发酵罐内堆肥样品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73-75页 |
·焦磷酸测序数据分析 | 第75-76页 |
·发酵罐内堆肥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76-79页 |
·发酵罐内堆肥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79-81页 |
·发酵罐堆肥中微生物群落所分泌酶类的酶活分析和酶谱展示 | 第81-84页 |
·发酵罐堆肥微生物群落的胞外宏蛋白组分析 | 第84-91页 |
·讨论 | 第91-94页 |
第四章 小麦秸秆作为快速天然堆肥底物的可行性研究 | 第94-10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4-95页 |
·堆肥原料 | 第94页 |
·堆肥方法 | 第94-95页 |
·样品物理化学性质分析及宏基因组分析 | 第9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5-103页 |
·天然小麦秸秆堆肥样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 第95-99页 |
·高通量测序获得的焦磷酸序列分析 | 第99页 |
·天然小麦秸秆堆肥中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99-101页 |
·天然小麦秸秆堆肥中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101-103页 |
·讨论 | 第103-106页 |
第五章 鸡粪堆肥的优势微生物群落分析 | 第106-12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06-107页 |
·堆肥原料 | 第106页 |
·堆肥方法 | 第106-107页 |
·堆肥物理化学性质及宏组学分析 | 第10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21页 |
·鸡粪与鸡粪-秸秆堆肥物理化学性质分析 | 第107-109页 |
·鸡粪与鸡粪-秸秆堆肥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109-114页 |
·鸡粪与鸡粪-秸秆堆肥真菌群落组成分析 | 第114-118页 |
·鸡粪与鸡粪-秸秆堆肥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分析 | 第118-121页 |
·讨论 | 第121-124页 |
第六章 T.lanuginosus最适表达底物的探索 | 第124-13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24-125页 |
·菌种 | 第124页 |
·培养基与粗酶液制备 | 第124-125页 |
·酶活及酶谱测定方法 | 第12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5-132页 |
·T.lanuginosus分泌的木聚糖酶酶活测定及酶谱分析 | 第125-128页 |
·T.lanuginosus的生长量分析 | 第128-132页 |
·讨论 | 第132-134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34-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9页 |
附录 | 第159-18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