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5页 |
·引言 | 第14页 |
·黑臭河道中硫、铁环境行为和氮循环 | 第14-17页 |
·黑臭河道中硫、铁环境行为 | 第14-16页 |
·黑臭河道中氮循环 | 第16-17页 |
·黑臭河道中硫、铁环境行为和氮循环耦合作用 | 第17-19页 |
·黑臭河道中硫环境行为和氮循环耦合作用 | 第17-18页 |
·黑臭河道中铁环境行为和氮循环耦合作用 | 第18页 |
·黑臭河道中硫、铁环境行为和氮循环耦合作用 | 第18-19页 |
·底泥内源硫、铁与氮之间相互作用的微生物特性 | 第19-21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课题来源 | 第22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5-32页 |
·研究对象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试验装置 | 第26页 |
·试验运行 | 第26-27页 |
·分析方法 | 第27-32页 |
·样品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7-28页 |
·底泥样品宏基因组提取及PCR扩增 | 第28-31页 |
·数理统计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曝气扰动调控下泥水界面氮循环的作用研究 | 第32-40页 |
·曝气扰动调控下上覆水中DO水平的变化 | 第32页 |
·曝气扰动调控下泥水界面的氮行为 | 第32-36页 |
·泥水界面氨氮的变化 | 第32-33页 |
·泥水界面亚硝氮的变化 | 第33-34页 |
·泥水界面硝氮的变化 | 第34-35页 |
·泥水界面总氮的变化 | 第35-36页 |
·曝气扰动调控下泥水界面氮平衡分析 | 第36-39页 |
·泥水界面内源氮释放通量 | 第36-39页 |
·内源氮迁移转化过程 | 第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曝气扰动调控下泥水界面硫环境行为与氮循环耦合作用研究 | 第40-57页 |
·曝气扰动调控下泥水界面硫环境行为变化 | 第40-44页 |
·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硫的变化 | 第40-41页 |
·间隙水中不同形态硫的变化 | 第41页 |
·底泥中不同形态硫的变化 | 第41-43页 |
·泥水界面硫平衡分析 | 第43-44页 |
·曝气扰动调控下硫环境行为与氮循环的耦合作用分析 | 第44-56页 |
·硫、氮主要形态相关性分析 | 第44-54页 |
·硫、氮主要形态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曝气扰动调控下泥水界面铁环境行为与氮循环耦合作用研究 | 第57-70页 |
·曝气调控下泥水界面铁环境行为变化 | 第57-61页 |
·上覆水中不同形态铁的变化 | 第57-58页 |
·间隙水中不同形态铁的变化 | 第58页 |
·底泥中不同形态铁的变化 | 第58-59页 |
·泥水界面铁平衡分析 | 第59-61页 |
·曝气扰动调控下铁环境行为与氮循环的耦合作用分析 | 第61-69页 |
·铁、氮主要形态变化相关性分析 | 第61-62页 |
·铁、氮主要形态动态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曝气扰动调控下底泥中硫、铁和氮转化功能菌的响应规律 | 第70-92页 |
·曝气扰动下细菌菌落多样性及物种组成 | 第70-79页 |
·高通量测序 | 第70页 |
·测序数据统计及细菌菌落多样性 | 第70-72页 |
·细菌群落结构变化 | 第72-73页 |
·底泥细菌菌落的物种组成 | 第73-79页 |
·曝气扰动调控下参与底泥氮循环细菌响应分析 | 第79-83页 |
·底泥中硝化细菌响应分析 | 第79-80页 |
·底泥中反硝化细菌响应分析 | 第80-81页 |
·底泥中厌氧氨氧化菌响应分析 | 第81页 |
·底泥中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细菌响应分析 | 第81-83页 |
·曝气扰动调控下底泥中参与硫、铁环境行为的细菌响应分析 | 第83-89页 |
·底泥中硫氧化菌响应分析 | 第83页 |
·底泥中硫酸盐还原菌响应分析 | 第83-84页 |
·底泥中铁还原菌响应分析 | 第84-85页 |
·底泥中硫自养反硝化细菌响应分析 | 第85-87页 |
·底泥中铁自养反硝化细菌响应分析 | 第87-88页 |
·泥水界面硝化-反硝化性能评定 | 第88-89页 |
·环境因子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论文结论 | 第92-93页 |
·论文创新 | 第93页 |
·研究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2页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