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20页 |
一 研究对象及范畴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2页 |
四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五 关于历代宫廷“燕乐”的涵义 | 第14-15页 |
六 文献中“宴乐”“燕乐”“讌乐”三词的语义异同辨析 | 第15-20页 |
第一章 宴乐舞的起源与形成 | 第20-30页 |
第一节 飨燕礼——文献记载中宴乐舞最早的承载形式 | 第20-24页 |
一 飨燕礼释义 | 第20-21页 |
二 飨燕礼的仪节内容 | 第21-24页 |
第二节 飨燕礼中的舞蹈——宴乐舞的雏形 | 第24-27页 |
一 飨礼中的舞蹈 | 第24-25页 |
二 从《诗经》看周代燕礼乐舞 | 第25-27页 |
第三节 飨燕礼的衍变及宴乐舞的形成 | 第27-30页 |
一 飨燕礼的衍变 | 第28页 |
二 宴乐舞的形成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开放兼容的汉魏两晋宴乐舞 | 第30-40页 |
第一节 汉魏两晋宴飨制度及仪式过程 | 第30-31页 |
一 汉代宴飨制度 | 第30-31页 |
二 晋代宴飨仪式过程 | 第31页 |
第二节 汉魏两晋时期宴飨中的舞蹈 | 第31-36页 |
一 汉画像砖中的宴飨乐舞场景 | 第31-33页 |
二 汉魏两晋宴乐舞的具体舞蹈内容 | 第33-35页 |
三 能歌善舞的主宾——“自起舞”与“以舞相属” | 第35-36页 |
第三节 宴乐舞走向开放兼容的原因 | 第36-40页 |
一 汉代社会背景与精神风貌 | 第37页 |
二 汉魏宴飨之风兴盛 | 第37-38页 |
三 “四夷乐”的传统与汉代宫廷音乐对俗乐的吸收 | 第38-40页 |
第三章 海纳百川的隋唐宴乐舞 | 第40-48页 |
第一节 唐代“燕乐”释义 | 第40-41页 |
第二节 隋唐宴飨制度及仪式过程 | 第41-42页 |
第三节 繁盛的唐代“燕乐”文化 | 第42-44页 |
一 典礼性燕乐 | 第42-43页 |
二 宴飨性燕乐 | 第43-44页 |
第四节 隋唐宴乐舞的异域倾向 | 第44-48页 |
一 宴乐舞的异域倾向 | 第44-45页 |
二 西域风格乐舞对唐代宴乐舞的影响 | 第45-48页 |
第四章 仪式性与政教性的“回归”——宋、元、明、清时期的宴乐舞 | 第48-63页 |
第一节 四朝背景下的宴飨作乐观 | 第48-50页 |
第二节 宴飨制度与仪式过程 | 第50-55页 |
一 宋代宴飨“盏制”及仪式过程 | 第50-51页 |
二 元代宴飨制度及仪节内容 | 第51-52页 |
三 明代宴飨制度及仪式过程 | 第52-54页 |
四 清代宴飨制度及仪式过程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宴乐舞在礼制“回归”中的继承与转变 | 第55-63页 |
一 发展转变的宋代宴乐舞 | 第55-57页 |
二 融合共生的元代宴乐舞 | 第57-59页 |
三 保守复古的明代宴乐舞 | 第59-60页 |
四 多元并存的清代宴乐舞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7页 |
附录 | 第6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