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9页 |
| ·植物内生菌 | 第11-14页 |
| ·植物内生菌定义 | 第11页 |
| ·植物内生菌的分类与生态分布 | 第11-12页 |
| ·植物内生菌的应用 | 第12-14页 |
| ·内生放线菌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 ·放线菌概述 | 第14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资源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 | 第14-15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在生物防治上的优势 | 第15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方法 | 第15-17页 |
| ·样品采集 | 第15页 |
| ·表面消毒 | 第15-16页 |
| ·样品处理 | 第16页 |
| ·表面消毒效果检查 | 第16页 |
| ·分离培养基和抑制剂的选择 | 第16-17页 |
| ·红树林环境及其微生物资源 | 第17页 |
|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 2 广西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和多样性研究 | 第19-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19-24页 |
| ·红树植物样品 | 第19-20页 |
| ·实验试剂 | 第20-21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1-22页 |
| ·培养基 | 第22-24页 |
| ·抑菌剂 | 第24页 |
|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 ·红树植物样品的采集 | 第24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4-25页 |
| ·初步去除重复菌株 | 第25页 |
| ·菌种的保存和命名 | 第25-26页 |
| ·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 16S r RNA基因系统发育地位分析 | 第26-2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7页 |
| ·表面消毒效果的检查结果 | 第28页 |
| ·不同方法分离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的效果 | 第28-31页 |
| ·不同红树植物的出菌结果 | 第31页 |
| ·不同培养基的出菌结果 | 第31-32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初步去重结果 | 第32-33页 |
|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结果 | 第33-34页 |
| ·S r RNA基因PCR扩增结果与检测 | 第34页 |
| ·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 | 第34-37页 |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37-38页 |
| 3 广西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抗菌活性的研究 | 第38-56页 |
| ·材料 | 第38-39页 |
| ·实验菌株 | 第38页 |
| ·指示菌 | 第38页 |
| ·培养基 | 第38页 |
|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 ·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对白色念珠菌的抗性检测 | 第39-40页 |
| ·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对6株指示细菌的抗性检测 | 第40页 |
| ·具抗菌活性的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 第40页 |
| ·具抗菌活性的内生放线菌 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54页 |
| ·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对白色念珠菌的抗性检测结果 | 第40-45页 |
| ·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对6株指示细菌的抗性检测结果 | 第45-51页 |
| ·具抗菌活性的内生放线菌形态特征 | 第51-53页 |
| ·具抗菌活性的内生放线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54-56页 |
| 4 红树植物内生放线菌的酶活性研究 | 第56-72页 |
| ·材料 | 第56-58页 |
| ·实验菌株 | 第56页 |
| ·培养基 | 第56-57页 |
| ·实验试剂 | 第57页 |
|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57-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产酶活性的检测 | 第58页 |
| ·产酶活性放线菌的形态观察 | 第58页 |
| ·高盐高碱条件下蛋白酶活力测定 | 第58-59页 |
| ·产酶内生放线菌 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59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9-70页 |
| ·植物内生放线菌产酶活性检测结果 | 第59-63页 |
| ·产酶活性内生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 第63-65页 |
| ·高盐高碱条件下蛋白酶活力测定结果 | 第65-70页 |
| ·产酶内生放线菌 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70页 |
|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70-72页 |
| 5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总结 | 第72-73页 |
| ·研究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