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2 造山带沉积学及物源分析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造山带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物源分析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1.3 华南板块南缘海西-印支造山带及其相关沉积盆地的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华南板块南缘海西-印支造山带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十万大山盆地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永安盆地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砂岩碎屑骨架颗粒Gazzi-Dickinson计点统计 | 第25页 |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第25-26页 |
·锆石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及微量元素分析 | 第26页 |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取得的新认识 | 第26-29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及工作量 | 第27-28页 |
·取得的新认识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9-34页 |
§2.1 华南板块及其周围板块地质构造概括 | 第29-32页 |
§2.2 华南板块南缘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分布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钦防海槽晚泥盆世-中二叠世硅质岩地球化学及其对海槽演化的意义 | 第34-43页 |
§3.1 地质背景 | 第34页 |
§3.2 剖面及样品 | 第34-36页 |
·剖面位置 | 第34-35页 |
·样品采集及岩石学特征 | 第35-36页 |
§3.3 分析结果 | 第36-38页 |
·主量元素 | 第36-37页 |
·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 | 第37-38页 |
§3.4 讨论 | 第38-41页 |
·硅质岩的成因 | 第38-39页 |
·硅质岩的沉积环境 | 第39-41页 |
§3.5 钦防海槽晚古生代演化历史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十万大山盆地二叠系-三叠系碎屑沉积记录及盆地演化 | 第43-67页 |
§4.1 地质背景及地层分布 | 第43-45页 |
§4.2 地层分布和样品采集 | 第45-47页 |
·晚二叠世-晚三叠世地层分布 | 第45-46页 |
·上二叠统碎屑岩取样 | 第46-47页 |
·下三叠统碎屑岩取样 | 第47页 |
·上三叠统碎屑岩取样 | 第47页 |
§4.3 分析结果 | 第47-59页 |
·岩石学和碎屑颗粒组成模式 | 第47-50页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50-52页 |
·碎屑锆石年代学 | 第52-58页 |
·碎屑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58-59页 |
§4.4 讨论 | 第59-67页 |
·上二叠统彭久组碎屑岩源区分析 | 第60-61页 |
·下三叠统碎屑岩源区分析 | 第61-62页 |
·上三叠统碎屑岩源区分析 | 第62-64页 |
·晚二叠世-三叠纪十万大山盆地演化及构造意义 | 第64-67页 |
第五章 永安盆地中二叠统-下侏罗统碎屑岩组成及物源分析和盆地演化 | 第67-88页 |
§5.1 地质背景 | 第67-69页 |
§5.2 地层分布及样品采集 | 第69-71页 |
§5.3 分析结果 | 第71-78页 |
·砂岩碎屑模式组成 | 第71-73页 |
·碎屑锆石年龄模式 | 第73-78页 |
·碎屑锆石微量元素 | 第78页 |
§5.4 讨论 | 第78-86页 |
·碎屑锆石成因 | 第78-79页 |
·中二叠统、三叠系-下侏罗统碎屑锆石源区分析 | 第79-81页 |
·特殊锆石颗粒对示踪物源的启示 | 第81-82页 |
·新元古代晚期和晚古生代碎屑锆石物源区 | 第82-86页 |
§5.5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太平洋连续俯冲增生带 | 第86-87页 |
§5.6 二叠纪-侏罗纪永安盆地沉积构造演化 | 第87-88页 |
第六章 华南板块南缘海西-印支期沉积记录和构造运动 | 第88-94页 |
§6.1 华南板块西南缘-南缘-东南缘二叠纪-三叠纪地层及物源对比分析 | 第88-91页 |
§6.2 华南地区南缘海西-印支期沉积盆地演化及相关的造山事件 | 第91-9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24页 |
附录 分析数据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