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2-50页 |
| ·医用菌菇抗癌活性成分及抗癌机制 | 第12-26页 |
| ·前言 | 第12-13页 |
| ·癌症的基本机制 | 第13-14页 |
| ·药用菇类中的主要活性化合物 | 第14-25页 |
| ·药用菇类相关的新药研发及应用前景 | 第25-26页 |
| ·多孔菌抗癌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 | 第26-30页 |
| ·萜类 | 第28-29页 |
| ·甾类 | 第29页 |
| ·酚类 | 第29页 |
| ·脂肪酸 | 第29-30页 |
| ·桦菌芝研究综述 | 第30页 |
|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2-50页 |
| 第2章 桦菌芝乙醇提取物抗肿瘤初步研究 | 第50-68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51-56页 |
| ·桦菌芝的乙醇提取物制备 | 第51-52页 |
| ·桦菌芝乙醇提取物对小鼠肝脏安全性评价 | 第52页 |
| ·细胞培养 | 第52-53页 |
| ·桦菌芝乙醇提取物细胞毒活性筛选 | 第53页 |
| ·桦菌芝乙醇提取物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机制初探 | 第53-54页 |
| ·桦菌芝乙醇提取物组分萃取 | 第54-55页 |
| ·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 ·数据分析 | 第56页 |
| ·结果 | 第56-63页 |
| ·肝脏安全性评价 | 第56-57页 |
| ·桦菌芝乙醇提取物细胞毒性检测 | 第57-60页 |
| ·PFEF诱导K562细胞DNA损伤 | 第60-63页 |
| ·桦菌芝乙醇提取物(PFPE)分级萃取分离 | 第63页 |
| ·讨论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第3章 桦菌芝乙酸乙酯组分诱导K562细胞凋亡和周期阻滞研究 | 第68-90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68-74页 |
| ·材料 | 第68页 |
| ·试剂配制 | 第68-70页 |
| ·仪器设备 | 第70页 |
| ·提取物初步化学成分分析 | 第70页 |
| ·GC/MS检测 | 第70-71页 |
| ·细胞来源和细胞培养 | 第71页 |
|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 | 第71页 |
| ·药物对细胞毒性试验 | 第71页 |
|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 | 第71-72页 |
| ·Annexin V-PE/7-AAD试验检测细胞凋亡 | 第72页 |
| ·DAPI染色 | 第72页 |
| ·活性氧检测 | 第72-73页 |
| ·活性氧抑制剂实验 | 第73页 |
|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73页 |
| ·Western blot | 第73-74页 |
| ·数据分析 | 第74页 |
| ·结果 | 第74-83页 |
| ·初步化学成分鉴定 | 第75页 |
| ·GC-MS检测分析 | 第75-76页 |
| ·桦菌芝PFEAF提取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76-77页 |
| ·桦菌芝PFEAF提取物影响K562细胞的周期分布 | 第77-78页 |
| ·桦菌芝PFEAF提取物诱导K562细胞凋亡检测 | 第78-80页 |
|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 | 第80-82页 |
| ·细胞调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 第82-83页 |
| ·结论和讨论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 第4章 桦菌芝氯仿组分抗肿瘤机理研究 | 第90-108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90-94页 |
| ·材料 | 第90页 |
| ·试剂配制 | 第90-91页 |
| ·仪器设备 | 第91页 |
| ·GC/MS检测 | 第91页 |
| ·细胞来源和细胞培养 | 第91页 |
|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分离 | 第91-92页 |
| ·肿瘤细胞增殖抑制试验 | 第92页 |
| ·细胞膜完整性检测 | 第92页 |
| ·细胞膜电位检测 | 第92-93页 |
| ·细胞扫描电镜观察 | 第93页 |
| ·细胞凋亡检测(Annexin V-PE/7-AAD试验) | 第93页 |
| ·细胞内钙(Ca~(2+))检测 | 第93页 |
| ·活性氧(ROS)检测 | 第93-94页 |
|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94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94页 |
| ·结果 | 第94-103页 |
| ·PFCF化学组成分析 | 第94-95页 |
| ·PFCF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95-96页 |
| ·细胞膜损伤的检测 | 第96-99页 |
| ·Annexin V-PE/7-AAD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 | 第99-100页 |
| ·细胞内钙离子变化 | 第100-101页 |
| ·细胞内活性氧产生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的检测 | 第101-103页 |
| ·讨论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08页 |
| 第5章 桦菌芝石油醚组分抗肿瘤机理探讨 | 第108-126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08-111页 |
| ·材料 | 第108-109页 |
| ·试剂配制 | 第109页 |
| ·仪器设备 | 第109页 |
| ·细胞来源和细胞培养 | 第109页 |
| ·细胞毒性实验 | 第109-110页 |
| ·Annexin V-FITC/PI染色实验 | 第110页 |
| ·流式细胞仪检测DNA片段化 | 第110页 |
| ·DAPI染色观察 | 第110页 |
| ·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110页 |
|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生成 | 第110-111页 |
| ·动物在体实验 | 第111页 |
| ·GC/MS检测成分 | 第111页 |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11页 |
| ·实验结果 | 第111-120页 |
| ·PFPE影响肿瘤细胞的存活 | 第112-113页 |
| ·肿瘤细胞发生了凋亡 | 第113页 |
| ·肿瘤细胞形态发生了改变 | 第113-114页 |
| ·PFPE诱导肿瘤细胞DNA片段化 | 第114-115页 |
| ·肿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变化 | 第115-116页 |
| ·PFPE诱导肿瘤细胞内ROS生成 | 第116-117页 |
| ·PFPE抑制荷瘤鼠肿瘤生长 | 第117-119页 |
| ·PFPE提取物化学成分组成 | 第119-120页 |
| ·讨论和总结 | 第120-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 致谢 | 第126-128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