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

武当山道教宫观环境空间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绪论第12-30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6页
     ·为什么从地域角度研究中国园林?第12-13页
     ·为什么研究道教园林?第13页
     ·为什么研究武当山?第13-14页
     ·现实意义第14-16页
   ·研究对象第16-19页
     ·范围第16-17页
     ·自然环境第17-19页
   ·已有研究成果与相关文献材料第19-24页
     ·武当山文化与历史的研究第19-21页
     ·道教思想和武当道教的研究第21-22页
     ·武当山建筑及考古的研究第22-24页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创新点第24-27页
     ·研究内容第24-26页
     ·研究方法第26-27页
     ·创新点第27页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第27-30页
     ·研究思路第27-29页
     ·研究框架第29-30页
2 道教及道教宫观概述第30-42页
   ·道教概述第30-34页
     ·道教发展简史第30-31页
     ·道教的信仰第31页
     ·道教的神仙体系第31-32页
     ·道教的理想仙境第32-34页
   ·道教宫观概述第34-40页
     ·道教宫观的管理制度第35-36页
     ·道教宫观的环境特征第36-40页
   ·本章小结第40-42页
3 武当山道教宫观的梳理与分析第42-78页
   ·武当道教的渊源和发展历程第42-47页
     ·武当道教的渊源第42-43页
     ·武当道教的发展历程第43-47页
   ·武当山道教宫观的形成与发展第47-56页
     ·武当山景观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第47-53页
     ·武当山道教宫观发展的影响因素第53-56页
   ·武当山道教宫观现状概述第56-76页
   ·小结第76-78页
4 武当山道教宫观的总体布局第78-94页
   ·以“天路历程”为总体规划模式第78-82页
     ·天路历程思想的根源第78-81页
     ·天路历程在武当山的演绎第81-82页
   ·以“太和”为规划目标第82-85页
     ·“太和”释义第82-83页
     ·以“天柱峰”为依托第83-84页
     ·俯瞰与拜望第84-85页
   ·以“玄武信仰”为叙事主题第85-88页
     ·出生第87页
     ·修炼第87-88页
     ·升仙第88页
   ·依托“自然地貌”划分“人、地、天”空间序列第88-93页
     ·武当山地貌海拔分布第88-89页
     ·武当山的主要登山道路第89-90页
     ·因山就势的设计第90-93页
   ·小结第93-94页
5 武当山道教宫观的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第94-108页
   ·武当山道教宫观的分布与地形相关性分析第95-102页
     ·高程分析第95-98页
     ·坡度分析第98-101页
     ·坡向分析第101-102页
   ·武当山道教宫观的分布与水系相关性分析第102-105页
   ·武当山道教宫观的分布与金顶的视域分析第105-106页
   ·小结第106-108页
6 武当山道教宫观的引导空间第108-126页
   ·引导空间的功能第108-109页
     ·交通的功能第109页
     ·组织景观的功能第109页
     ·意境烘托的功能第109页
   ·武当山道教宫观引导空间的提示语言第109-115页
     ·天门第111-114页
     ·桥第114页
     ·牌坊第114-115页
   ·武当山道教宫观引导空间的组织形式第115-125页
     ·天门+神道第115-121页
     ·天门+复墙夹道第121-124页
     ·由甬道连接主神道第124-125页
   ·小结第125-126页
7 武当山道教宫观的院落空间第126-170页
   ·院落的空间构成第126-128页
   ·武当山道教宫观的空间艺术第128-137页
     ·轴线与山体的关系第128-132页
     ·以庭院为中心的组织模式第132-133页
     ·皇室家庙礼制第133-135页
     ·真武神“龟蛇”原型的投射第135-137页
   ·祭祀区的空间构成第137-148页
     ·祭祀区的主要建筑第138-145页
     ·祭祀区的空间组织第145-148页
   ·祭祀区的空间形态第148-167页
     ·院落的空间率(密度)第148-153页
     ·各庭院空间尺度分析第153-167页
   ·小结第167-170页
8 武当山南岩宫景象空间探析第170-180页
   ·景象单元空间分析第171-177页
     ·引导空间——从乌鸦岭至南天门的神道第171-172页
     ·历史上的道院空间——从南天门到小天门第172-174页
     ·祭祀空间——南岩宫殿区第174-177页
   ·景象单元的组织第177-179页
     ·连接的逻辑性第178页
     ·相邻景象单元之间的差异性第178-179页
   ·小结第179-180页
9 结语第180-184页
参考文献第184-190页
图表目录第190-202页
个人简介第202-204页
导师简介第204-206页
致谢第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口城市海岸灾害适应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