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园林设计论文

基于中国传统园林的借景设计方法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1. 绪论第12-19页
     ·研究的缘起第12页
     ·前人研究概述第12-15页
       ·相关文献及研究成果第12-15页
       ·目前借景研究中的不足第15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5-16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页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第16-19页
       ·研究方法第16-17页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第17-19页
2. 中国传统园林中借景的概念第19-28页
     ·传统园林中的“情—景”结构及“景象系统”第19-24页
       ·传统园林中的“情—景”结构第19-20页
       ·意境在情景结构中的中介作用第20-22页
       ·传统园林中的景象系统第22页
       ·“借景”和“造景”两种景象构建方式第22-24页
     ·传统园林中借景的概念第24-27页
       ·借景概念的历史起源和近现代演变第24-25页
       ·“属加种差”的概念定义方法第25-26页
       ·园林中借景概念的内涵第26-27页
     ·小结第27-28页
3. 中国传统园林中借景的特性、类型和景物第28-49页
     ·传统园林中借景的特性第28-32页
       ·得景省时省力性第28-29页
       ·生发意境优越性第29-32页
       ·逻辑上的先在性第32页
     ·传统园林中借景的类型第32-35页
       ·“实借”和“虚借”两种借景类型第32-34页
       ·“实借”和“虚借”的对立统一关系第34-35页
     ·传统园林中借景的景物第35-47页
       ·传统园林的外围环境第35-39页
       ·传统园林的借景要素第39-45页
       ·传统园林的借景附属景象第45-46页
       ·“虚借”和“实借”景物的异同第46-47页
     ·小结第47-49页
4. 借景设计概论第49-61页
     ·设计和方法第49-52页
       ·设计与借景设计第49-50页
       ·方法与借景设计方法第50-52页
     ·借景设计与园林设计的关系第52-53页
       ·传统园林设计内容和序列第52页
       ·借景设计与园林设计的关系第52-53页
     ·传统园林借景设计概论第53-58页
       ·借景设计的目标第53-54页
       ·借景设计的内容第54-55页
       ·借景设计的对象第55-56页
       ·借景设计的依据第56-57页
       ·借景设计的范围、视野第57-58页
     ·传统园林借景设计原则第58-59页
     ·小结第59-61页
5. 借景设计的一般过程第61-78页
     ·借景设计过程第61-64页
       ·设计过程的相关理论第61-63页
       ·与园林设计同步开展的借景设计过程第63-64页
     ·借景选址第64-67页
       ·选址与借景第64-66页
       ·借景选址要点第66-67页
     ·借景资料收集和分析第67-70页
       ·资料收集的途径与汇总分析第68页
       ·借景的需求第68-69页
       ·园外相关资料第69-70页
       ·园内相关资料第70页
     ·借景立意的构思第70-73页
     ·借景策略的确定第73-74页
       ·确定核心景象第73页
       ·确定借景观赏点第73-74页
       ·确定借景方式第74页
     ·借景方案的深化第74-75页
     ·虚借设计的过程第75-76页
     ·小结第76-78页
6. 借景设计的思维方法第78-87页
     ·设计思维概论第78-81页
       ·思维第78页
       ·思维的类型及特点第78-79页
       ·设计思维及特点第79-81页
     ·借景设计思维的特点第81-82页
       ·紧密围绕借景景物展开第81页
       ·目标景物与思维对象不同第81页
       ·借景设计思维的复杂性第81-82页
     ·借景设计的综合思维方法第82-86页
       ·综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直觉思维第82-84页
       ·综合同步思考借景与造景第84-85页
       ·综合多种设计需求与条件第85-86页
     ·小结第86-87页
7. “实借”设计第87-113页
     ·择景设计第87-92页
       ·择景的主观条件第87-88页
       ·择景的标准第88页
       ·因地择景第88-89页
       ·因时择景第89-90页
       ·个体景象的裁剪、组合第90-92页
     ·借入设计第92-97页
       ·克服视觉障碍的三种方式第93-94页
       ·借入设计的前期分析和预判第94-95页
       ·竖直借入设计第95-97页
       ·水平借入设计第97页
     ·协调设计第97-108页
       ·立“意”的协调设计第97-99页
       ·景观秩序的协调设计第99-101页
       ·空间设置的协调设计第101-103页
       ·尺度比例的协调设计第103-105页
       ·造园要素的细部协调设计第105-108页
     ·“实借”设计技法示例:霞、雪第108-111页
       ·借“霞”设计要点第108-110页
       ·借“雪”设计要点第110-111页
     ·小结第111-113页
8. “虚借”设计第113-130页
     ·“虚借”的心理学原理第113-119页
       ·审美认知第113-115页
       ·审美情感第115-117页
       ·审美联想、想象和“通感”第117-118页
       ·环境中的两类信号刺激物第118页
       ·“虚借”的心理学原理第118-119页
     ·“虚借”的本质及作用第119-120页
     ·“虚借”的途径和设计方法第120-129页
       ·声借第120-124页
       ·语词固化景象第124-126页
       ·其它虚借方法第126-129页
     ·小结第129-130页
9. 结论、反思、展望第130-134页
     ·结论第130-132页
       ·结论一第130页
       ·结论二第130-132页
       ·研究的创新性说明第132页
     ·反思:融入自然还是再造自然第132-133页
     ·展望:借景、借景设计与当代园林和城市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38页
图纸目录第138-143页
个人简介第143-144页
导师简介第144-145页
获得成果目录第145-146页
致谢第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武当山道教宫观环境空间研究
下一篇: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与发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