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1页 |
| ·选题的目的 | 第9-10页 |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 2 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概念及理论模式 | 第16-20页 |
| ·心理危机概念 | 第16-18页 |
| ·心理危机内涵 | 第16页 |
| ·心理危机特征 | 第16-17页 |
| ·心理危机评估 | 第17-18页 |
| ·心理危机干预相关理论模式 | 第18-19页 |
| ·认知模式 | 第18页 |
| ·哀伤辅导模式 | 第18页 |
| ·平衡模式 | 第18页 |
| ·支持和干预技术模式 | 第18页 |
|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 第18-19页 |
| ·教育、支持与训练的社会资源工程模式 | 第19页 |
| ·整合危机干预模式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3 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存在问题 | 第20-27页 |
| ·大学生心理危机教育缺乏针对性 | 第20-22页 |
| ·心理危机教育意识的滞后 | 第20-21页 |
| ·心理危机教育的内容成就 | 第21页 |
| ·生命智慧教育的空泛 | 第21-22页 |
|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缺乏及时性 | 第22-24页 |
| ·预警指标体系发挥作用不及时 | 第22-23页 |
| ·明确危机预警对象不及时 | 第23-24页 |
| ·预警信息评估不及时 | 第24页 |
| ·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缺乏专业性 | 第24-25页 |
| ·大学生心理危机自救方法不专业 | 第24-25页 |
| ·干预手段缺乏专业型 | 第25页 |
| ·大学生心理危机追踪缺乏长效性 | 第25-26页 |
| ·心理危机档案长期保管不易 | 第26页 |
| ·个案长期追踪困难 | 第26页 |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 4 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因素分析 | 第27-34页 |
| ·个人因素 | 第27-28页 |
| ·自身个性问题 | 第27页 |
| ·环境适应问题 | 第27-28页 |
| ·人际交往问题 | 第28页 |
| ·家庭因素 | 第28-30页 |
| ·教育培养方式与行为控制方式 | 第28-29页 |
| ·家庭经济困难 | 第29页 |
| ·父母感情不和 | 第29-30页 |
| ·亲子关系不良 | 第30页 |
| ·学校因素 | 第30-31页 |
| ·学校方面问题 | 第30-31页 |
| ·专业不适应 | 第31页 |
| ·社会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 ·社会环境急剧变化的影响 | 第31-32页 |
| ·社会现实中的冲突矛盾 | 第32页 |
| ·社会舆论对心理危机的渲染过度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5 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 | 第34-49页 |
| ·强化大学生合理选择心理危机应对方式指导 | 第34-36页 |
|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34页 |
|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危机 | 第34-35页 |
| ·帮助大学生合理选择应对心理危机的方式 | 第35-36页 |
| ·介入大学生心理危机家庭危机源管理 | 第36-38页 |
| ·加强家校联系 | 第36-37页 |
| ·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危机家庭危机源 | 第37页 |
| ·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亲情互动 | 第37-38页 |
|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支持系统 | 第38-39页 |
| ·净化社会空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第38页 |
| ·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支持机制 | 第38-39页 |
| ·鼓励大学生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 第39页 |
|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 第39-43页 |
|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制度 | 第40-41页 |
| ·建立畅通心理危机预警渠道 | 第41页 |
| ·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系统 | 第41-42页 |
| ·建立和完善心理预警指标体系 | 第42-43页 |
| ·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应对机制 | 第43-46页 |
| ·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案体系建设 | 第43-44页 |
| ·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急处理建设 | 第44-45页 |
| ·开展危机后干预工作 | 第45-46页 |
| ·实现心理危机向教育契机的转化 | 第46页 |
| ·建设高素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 第46-48页 |
| ·完善心理从业人员的选拔制度 | 第47页 |
| ·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培训 | 第47页 |
| ·加强大学生朋辈辅导员培训建设 | 第47-48页 |
| ·提高教师危机识别能力 | 第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