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优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第14-16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8-20页 |
·国内外研究简要评述 | 第20-21页 |
·研究方案与框架 | 第21-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论文框架 | 第22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2-25页 |
2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25-29页 |
·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内涵 | 第25-26页 |
·保障性住房 | 第25页 |
·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 | 第25-26页 |
·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地租理论 | 第26-27页 |
·地统计学理论 | 第27页 |
·空间失配理论 | 第27页 |
·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理论 | 第27-29页 |
3 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的经验与启示 | 第29-39页 |
·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案例研究 | 第29-35页 |
·新加坡“组屋” | 第29-30页 |
·香港“公屋” | 第30-31页 |
·日本城市中心布局 | 第31-32页 |
·法国城市“贫民窟” | 第32-33页 |
·美国纽约“黑人区” | 第33-34页 |
·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犯罪街区” | 第34-35页 |
·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的启示 | 第35-37页 |
·建立与城市特征相适应的选址模式 | 第35-37页 |
·防止选址过度集中而引发社会问题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4 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模型构建 | 第39-47页 |
·AHP主要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主要影响因素及评价体系 | 第39-40页 |
·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40-41页 |
·AMM模型分析 | 第41-44页 |
·AMM模型的引入和改良 | 第41-42页 |
·基于AMM模型的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 | 第42-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7页 |
5 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的实证分析 | 第47-55页 |
·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现状分析 | 第47-50页 |
·苏州市城市空间分布现状与规划 | 第47-48页 |
·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情况 | 第48-50页 |
·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测评 | 第50-53页 |
·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存在的问题 | 第53-55页 |
6 苏州市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优化策略 | 第55-59页 |
·TOD主导空间优化 | 第55页 |
·以SOD为基础重构城市住房空间 | 第55-56页 |
·建立“圈层+板块”模式,引导中心城区混合居住 | 第56-57页 |
·发展混合布局的多中心空间结构 | 第57-5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主要结论 | 第59页 |
·创新点与不足 | 第59-60页 |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