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5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22页 |
·挥发油藏开发特征 | 第9-13页 |
·挥发油藏开发方式 | 第13-22页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主要研究认识及成果 | 第23-25页 |
第2章 柯克亚挥发油藏概况 | 第25-33页 |
·油气田构造 | 第25页 |
·储层性质及其特点 | 第25-28页 |
·储层流体特征 | 第25-26页 |
·储层特征 | 第26-27页 |
·储层敏感性 | 第27页 |
·复杂的储层结构 | 第27-28页 |
·柯克亚X_5~2油藏开发现状及面临问题 | 第28-32页 |
·开发现状 | 第28-30页 |
·柯克亚X_5~2挥发油藏开发特征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柯克亚X_5~2挥发油藏注气相态特征 | 第33-58页 |
·K322井复配地层流体相态特征 | 第33-45页 |
·流体相态特征研究实验设计 | 第33-38页 |
·常规油气体系PVT相态研究 | 第38-45页 |
·K322井目前地层剩余油注烃类气相态研究 | 第45-53页 |
·注气膨胀过程对剩余挥发油物性的影响 | 第45-48页 |
·K322井目前地层流体注烃类气混相能力及混相机理研究 | 第48-51页 |
·K322地层流体地层剩余油注C02动态相态特征 | 第51-53页 |
·K416井恢复原始地层流体注气动态相态特征 | 第53-56页 |
·原始地层流体PVT相态特征 | 第53-54页 |
·恢复后X_5~2挥发油藏原始地层流体相态特征 | 第54页 |
·注气动态相态特征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X_5~2剩余油细管驱替效率及MMP实验 | 第58-69页 |
·细管准备 | 第58-59页 |
·实验样品准备 | 第59-60页 |
·实验测试条件 | 第60页 |
·细管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0-68页 |
·注烃类气、CO_2细管测试结果 | 第60-62页 |
·注烃类气、CO_2细管驱替MMP | 第62-63页 |
·细管实验注烃类气驱油过渡带性质模拟计算 | 第63-68页 |
·模拟和实验最小混相压力MMP对比 | 第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柯克亚X_5~2油藏多相流体渗流特征 | 第69-83页 |
·储层岩心孔隙度、渗透率实验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9-70页 |
·岩心相对渗率实验 | 第70-82页 |
·水驱油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 第71-74页 |
·气驱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 第74-77页 |
·气驱油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 第77-80页 |
·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曲线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6章 柯克亚X_5~2油藏长岩心驱替效率研究 | 第83-96页 |
·岩心准备和排序 | 第83页 |
·长岩心驱替实验设计 | 第83-85页 |
·驱替流体准备 | 第84页 |
·实验测试程序 | 第84-85页 |
·衰竭开采实验 | 第85-86页 |
·注水驱替效率 | 第86-87页 |
·注烃类气驱 | 第87-90页 |
·原始地层压力下注烃类气驱 | 第87-88页 |
·目前地层压力下注烃类气驱 | 第88-89页 |
·注烃类气提压驱替 | 第89-90页 |
·注CO_2驱替 | 第90-93页 |
·原始地层压力下注CO_2驱替 | 第90-91页 |
·目前地层压力下注CO_2驱替 | 第91-92页 |
·注CO_2提压驱替 | 第92-93页 |
·不同驱替方式驱油效率对比分析 | 第93-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7章 结论及认识 | 第96-98页 |
·研究结论 | 第96-97页 |
·建议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