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导论 | 第13-25页 |
一、“中国模式”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13-16页 |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6-21页 |
三、论文的逻辑架构 | 第21-23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一章 “中国模式”的一般理论分析 | 第25-45页 |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概念界说 | 第25-35页 |
一、何为“中国模式” | 第26-32页 |
二、“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32-35页 |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概念形成 | 第35-40页 |
一、“中国模式”概念的形成背景 | 第35-37页 |
二、“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性分析 | 第37-40页 |
第三节 从“中国道路”到“中国模式”的历史流变 | 第40-45页 |
一、“中国道路”的初步探索 | 第40-42页 |
二、“中国道路”向“中国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42-43页 |
三、“中国道路”与“中国模式”的关系 | 第43-45页 |
第二章 “中国模式”的生成论基础之一:世界文明多样性思想 | 第45-5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的文明多样性思想 | 第45-50页 |
一、马克思关于人类文明多样性统一的思想 | 第45-49页 |
二、不同民族有权选择多样化的文明模式 | 第49-50页 |
第二节 西方的文明形态论 | 第50-57页 |
一、斯宾格勒的文明形态论 | 第51-53页 |
二、汤因比的文明形态论 | 第53-55页 |
三、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 第55-57页 |
第三章 “中国模式”的生成论基础之二:现代文明模式多元化 | 第57-76页 |
第一节 多元现代性 | 第57-62页 |
一、现代性 | 第57-59页 |
二、多元现代性 | 第59-61页 |
三、多元现代性范式的优势 | 第61-62页 |
第二节 西方现代性发展模式 | 第62-69页 |
一、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 第62-66页 |
二、莱茵模式 | 第66-69页 |
第三节 非西方现代性文明模式 | 第69-76页 |
一、拉美模式 | 第69-72页 |
二、东亚模式 | 第72-74页 |
三、苏联模式 | 第74-76页 |
第四章 “中国模式”的生成论基础之三:“中国模式”的主体性 | 第76-95页 |
第一节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国主体性生成 | 第76-79页 |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化 | 第76-78页 |
二、中华民族的中国主体性生成 | 第78-79页 |
第二节 “中国模式”主体性生成的历史逻辑 | 第79-86页 |
一、“中国模式”主体性生成的文明基石 | 第81-83页 |
二、“中国模式”主体性生成的观念超越 | 第83-86页 |
第三节 “中国模式”主体性生成的理论逻辑 | 第86-95页 |
一、毛泽东关于“中国模式”的主体性思想 | 第86-89页 |
二、邓小平关于“中国模式”的主体性思想 | 第89-90页 |
三、江泽民关于“中国模式”的主体性思想 | 第90-92页 |
四、胡锦涛关于“中国模式”的主体性思想 | 第92-95页 |
第五章 “中国模式”生成的历史与逻辑 | 第95-115页 |
第一节 中国模仿照搬与学习借鉴外国模式的历史演进 | 第95-98页 |
一、中国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模仿与学习 | 第95-96页 |
二、中国对“苏联模式”的选择与借鉴 | 第96-98页 |
第二节 “中国模式”60多年的探索与生成历程 | 第98-106页 |
一、改革开放前30年为“中国模式”的生成提供了现实基础 | 第99-101页 |
二、改革开放30年为“中国模式”的生成奠定了文明基础 | 第101-103页 |
三、“中国模式”60年演进生成的历史统一性 | 第103-106页 |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生成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 第106-115页 |
一、历史证明照搬别国模式在中国行不通 | 第107-109页 |
二、“中国模式”得以生成的逻辑反思 | 第109-111页 |
三、“中国模式”的生成是历史选择与逻辑必然的统一 | 第111-115页 |
第六章 “中国模式”新型文明形态的整体性解读 | 第115-141页 |
第一节 “中国模式”的文明结构体系 | 第115-125页 |
一、“中国模式”的新型文明形态的生成与定位 | 第116-119页 |
二、“中国模式”的文明结构体系及其逻辑构建 | 第119-125页 |
第二节 “中国模式”的价值体系分析 | 第125-132页 |
一、“中国模式”价值体系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6-127页 |
二、“中国模式”价值体系的内涵与意义 | 第127-130页 |
三、“中国模式”的价值体系与多元文明的价值交融 | 第130-132页 |
第三节 “中国模式”的动力体系 | 第132-141页 |
一、“中国模式”动力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132-135页 |
二、“中国模式”的动力结构体系 | 第135-141页 |
结语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8页 |